土壤肥力与水稻的产量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在稻田中饲养河蟹,能够为水稻带来更多营养。在饲养河蟹的过程中,河蟹的饵料和粪便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为水稻提供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且水稻可以为河蟹创设有利的生长环境,让河蟹品质得到保证。
1.蟹稻种养给稻田土壤肥力带来的有利影响
1.1稻蟹生态种养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形状
通常情况下,与化学性质相比,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较为缓慢,通过采用蟹稻种养方式,能够达到优化土壤结构的目的,引发土壤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河蟹的日常活动及肥料作用,且与外源河蟹饲料的投入使用存在密切联系。首先,因为在河蟹活动过程中会搅动稻田间的土壤耕层,使得稻田间土层耕层的透气性得到强化,所以,使得田间土壤空隙结构发生改变;其次,因为肥料结构得到改善,在河蟹饵料及河蟹粪便等物质的作用下,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大幅增加,此时,受到土壤容重降低的影响,实现了对土壤结构的改善。
1.2稻蟹生态种养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分析稻蟹种养田块养分增加及土壤中有机质增加的具体原因,主要是有机肥、无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此类养分无法被完全利用,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使得土壤肥力增加。同时,很多种植户为了保证稻田中河蟹的品质,通常会持续性地为其投喂饵料,部分饵料未被河蟹进食,在稻田中产生一定量的残留,使得稻田中土壤的钾元素、氮元素大量增加,使得土壤肥力不断增强。
1.3稻蟹生态种养可以构建稻蟹互利共生机制
基于对稻蟹种养模式的分析,形成了完善的稻蟹种养系统,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与河蟹间建立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具体指水稻田能够为河蟹带来良好的栖息环境,且能够为河蟹提供一部分饲料,如杂草等,而河蟹擦排泄的粪便及饵料成为水稻的养分,可见,二者相互促进生长。此种条件下,能够实现对稻田环境的优化,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因化学农药的过多残留影响生态环境。此外,通过构建稻蟹种养模式,可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经济收益。
2.蟹稻种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
2.1品种选择及栽种准备要点
结合对稻蟹实际生长需求及生长规律的分析,种植人员应合理选择水稻品种,优先种植茎秆坚韧、生长期长、耐肥力强的水稻进行种植,同时,保证水稻具备较高的产量及较强的抗逆性。此外,种植人员应做好水稻的栽种准备工作,结合稻田间的实际情况,施用足量的基肥,加强与翻耕作业的有机结合,严格控制有机肥的用量,保证在2000kg/667㎡左右,配合施用生石灰,目的是为土壤消毒,将生石灰的用量控制在60—80kg/667㎡。种植人员还应该在插秧作业的前3—5d,选择低毒环保的除草剂进行施撒,可减少田间的杂草数量。除草剂的二次施撒应该在河蟹投放前10d及河蟹投放后使用。
2.2合理选择水稻的栽种时间
进行稻蟹种养的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水稻栽种时间,以移栽育秧的方式为主,从基本原则的角度出发,应优先利用宽行密柱、早播早栽的方式为主,要求严格控制水稻栽培密度,通常需保证行距为30—35cm,而水稻株距应避免超出10—15cm的范围。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稻田环沟及田埂边的栽插密度,可有效体现边坡的基本优势。此外,加大水分管理力度,实时监控及严格控制田间水位,为稻蟹的健康生长提供坚实基础。
2.3蟹苗放养环节的操作要点
2.3.1蟹苗选择及放养前准备
蟹苗的选择是重要环节,蟹苗品种直接影响后期收获时河蟹的品质,因此,应优先选择体色有光泽、规格整齐、活力强的蟹苗进行投放。与此同时,还应该严格控制蟹苗的脱水时间,避免脱水时间过长引发蟹苗的死亡。进行正式投放之前,应做好稻田间的消毒工作,并针对河蟹的敌害生物进行灭杀。结束消毒工作后,需要在稻田间施撒有机肥,用于实现对饵料生物的培育,让河蟹能够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2.3.2放养环节的技术措施
蟹苗要等水稻扎根返青后,才能放养,一般在5月中下旬或6月上旬。在投放蟹苗之前,应用田水喷淋蟹苗3-5遍,使蟹苗逐渐适应稻田水体温度环境,然后让其自行爬入稻田水中,切不可将蟹苗直接倒入水中,导致蟹种死亡。放养密度,按照200只/kg左右的规格,每亩放养600-800只蟹苗为宜。蟹苗放养时要用心消毒,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min的时间,具体浸浴时间要根据蟹苗的体质强弱、水温、药液浓度等情况灵活掌握;要求进行浸浴时必须密切观察蟹苗的动态,如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浸浴,即刻放养。
2.3.3饲料投喂环节的技术措施
河蟹属杂食性偏动物性的甲壳动物,常用的植物性饲料有小麦、米糠,玉米、浮萍、豆粕、水草等,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蚯蚓、鱼粉、蚕蛹、动物内脏等,也可使用颗粒配合饲料。投喂时按照定时、定位、定量、定质的“四定”投饵法,坚持荤素搭配的原则,科学投喂饵料。每天投喂二次,早上8:00-9:00投喂量占一天总饵料的30%-35%,傍晚17:00-18:00投喂占65%-70%,饲料投喂在环沟内两侧。饵料投喂要做到适时、适量,主要采用观察投喂的方法,注意观察天气、水温、水质状况、饵料品种等情况灵活掌握;平时要勤检查蟹的吃食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
结语:水稻是很多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且在国内有很多水稻的主产区。种植户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同时,节约水稻种植成本,选择在稻田中饲养螃蟹,通过构建蟹稻种养的模式,能够减少田间使用的化肥及化学药剂,还能为河蟹带来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及保证河蟹品质,为农业发展拓展路径,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全,付新华,印文彪.“水稻+”综合种养模式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3):7-9.
[2]汪文忠.蟹稻复合种养技术与效益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17(0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