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
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把剔除封建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纲领,并创造出以延安革命文艺为代表的根据地文化。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等思想。以这些思想为指导,文化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探索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党明确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科技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要求,提出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等方针,兴起了文化建设的高潮。这一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文化爱好者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基层实践,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文化建设取得很大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继续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家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命题,并把它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系统规划和全面铺开了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新局面,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鲜明有力,向上向善的新风气广泛弘扬,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文化繁荣发展成果丰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的选择、文化纲领和政策的制定,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我们党始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坚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只有认识文化的演进逻辑,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开拓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党和国家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规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前瞻是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也要不忘未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着眼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们必须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把我国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准确把握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是事关文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更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要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当前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力、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既要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又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倍加珍惜、大力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面向现代化,就是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实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九大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因为文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纵观人类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其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自身的生命力和前景充满信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握好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汇聚各个方面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