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成姣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中学校,047300

摘要: 学生学习任何学科的终极目的都在于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生物学的视角认识社会,关注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同时,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加强对于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从而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生物;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1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新高考改革理念指引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探究意识。立足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生学习掌握各类知识,提升学习生物知识、运用生物知识、传播生物知识的使命感,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理念,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意义

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指引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增强科学责任意识,更要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科学分析,将生物学科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立足生物课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更好地彰显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大量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进化、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等,都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立足生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更好地彰显生物服务实践的重要价值,推动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其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意识。新高考改革理念指引下,生物教学的落实不仅要着眼于课内,更要辐射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要指引学生开展大量学科实践。立足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能够从点滴实验入手,鼓励学生细致探索、丰富发现,将知识运用于课外,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

(一)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析来龙去脉,让学生更好地认清真相,使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和良好的认知,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网络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平民专家大量涌现,在这个过程中,关于食品安全、保健、养生等很多言论广泛传播,其中有的是真实的,还有一些缺乏科学依据。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领学生一起探索真相,仔细辨识、认知更多生物知识,破除一些迷信谣言,使学生具备传播科学、服务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立足生物课堂,引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实践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通过积极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家乡乡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学习生态环境能量循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明白植被以及一些稀有物种保护的重要性。

(三)围绕授课目标,与学生共同讨论社会问题

社会中很多广受关注、众说纷纭的问题如果能够从生物学视角进行研究与解读,则能够很快有所定论。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授课目标,与学生共同讨论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与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以下社会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在我国,“重男轻女”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有很多女性因为生不出男孩而在家人和邻里之间抬不起头来;还有很多夫妻,因为听信“转胎”的谣言而盲目用药,导致上当受骗或身体受损。大家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上面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科学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展开思考。首先,学生能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明确生男生女,由男性的精子类型决定。这样一来,就能够缓解女性的生育压力,减少她们不必要的负担。同时,也能够击碎“转胎”的谣言,还原生男生女的科学真相。其次,学生能够从生物学的视角,剖析男性与女性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明确男性和女性只是性别不同,并无优劣之分,从而打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同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男女平等”的思想的宣传与普及,对于提升女性地位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加入维护“男女平等”的社会队伍。可见,引导学生讨论社会问题,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四)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

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打开生物教学的边界,使学生不仅进行课堂学习,更参与社会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来影响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构建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例如,在学完“免疫调节”这一课以后,学生了解了艾滋病的成因、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于是,针对本课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社会活动任务:以“艾滋病,要正确认识并科学防治”为主题,准备宣讲稿;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宣讲海报;与附近的小区、商场、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征得对方的配合与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宣讲活动。学生在完成社会活动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加以巩固与利用,还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影响社会、服务社会,从而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促进自身的知识学习,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

(五)开展社会调查,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都奉行“拿来主义”,习惯于等待教师呈现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材料,阐述学习原理。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养成,更不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走到社会中,走进生活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从而做出假设与推理,得出结论与成果。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下面的社会调查任务,为教学“预热”:首先,到肿瘤医院进行走访调查,以医生为调研对象,获取癌症的类型、癌症的诱因、癌症的存活率与治愈率等信息,并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总结致癌因子的类型;其次,在网上发布问卷,以癌症患者为调研对象,获取癌症患者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不良嗜好等信息,并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总结规避癌症的方法。教师通过布置社会调查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就对“细胞的癌变”的相关概念及原理有所了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环保与养生的意识,促使他们自觉开展环保与养生的宣传与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结语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引领学生学习突破,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以丰富的视野推动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提升意识,以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为基础,服务学生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利霞.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2]刘裕彬.关注生活,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J].中学生物教学,2020(2):38-39.

[3]张国银.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5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