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校思政课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创新具有显著效果。但如何保证高校思政课吸引人,使得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则需要坚持守正与创新。
2 “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如何持续的释放思政课的教育属性,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服务还需要不断接触新思想、新理念。自“互联网+”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打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格局,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1]。以思政课教学为例,结合“互联网+”带给高校思政课的机遇进行分析,具体如下:其一,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中采取固定模式展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缓慢,为妥善解决该问题,“互联网+”凭借开放性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让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其二,打造全新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框架。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图文为主,内容的可拓展性不强,大学生对于这一类平面化的内容体验感有限,为解决该问题,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让互联网资源得到补充,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将明显提升[2]。
3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互联网+”方案
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始终是难点所在,如何充分释放思政课的内在价值还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发挥作用。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同,“互联网+”凭借其自身开放性让教育发展进入到现代化阶段,充分释放“互联网+”的教育属性对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具有显著效果看,既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也让新的教学方案得以生成,开辟新的思政课教学格局,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3.1 坚守思政课的价值追求
“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一是要课程定位的思政性,高校的思政课多是以选修课程为主,目的是对思政公共课程起到补充作用和效果,协调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衔接关系,让大学生可以更充分的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在价值;二是价值引领的思政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对于教育的支持和辅助作用,以特色实践性的案例生动诠释思政教育内容,唤起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达成价值引领目标;三是教学内容的思政性。传统的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多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导致内容本身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新的教学内容发挥作用和效果,使得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格局,不断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补充新的教学元素,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革新奠定坚实基础。从这一点看,“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要坚守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坚持明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3]。
3.2 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流程再造
“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流程再造,具体如下:一是前期做好调研工作。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广大学生,了解学生需求才能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好,从而准确定位需求提供教学内容,以调研结果为依据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在思政课名称上,紧随时事热点,如华中科技大学开设的思政选修课《深度中国》,能够唤起大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得选修课开设取得成功,课程名称的精选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课程团队本身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有深刻的了解,能够密切关注“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程的新变化,从而提高大学生提问的获得感;四是线上线下的拓展和互动,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开放性平台,围绕思政课的热点话题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和沟通,在不断的讨论中深化内容。
3.3 遵循思政课教学内在规律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要遵循内在规律,将着重点集中到“将大道理分解为小道理,将小道理升华为大道理”的基本逻辑,具体而言,则需要围绕思政课上的重点,结合“互联网+”的便捷性进行分解,并引领大学生不断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完成对内容的升华,从而使得思政课的价值得以彰显。相比于传统单纯的“说教”模式,思政课的内在价值挖掘和内在规律的遵循,成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要关注的焦点,从而生动和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带给大学生良好的思政课学习体验[4]。
3.4 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相长
从当前华中科技大学《深度中国》的成果可以看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要以良好的教学生态为前提与核心内容。育人本身也是自育的过程,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够讲好故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坚持教学相长,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便捷沟通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平等的方式就思政课内容进行论证与剖析,搭建一个开放性的思政课教学格局。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革新,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教育便捷性,释放互联网本身的内在价值与基本属性。为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发展困境,尝试重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4-9.
[2]黄蓉生,胡红梅.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1(08):21-27.
[3]陈锡喜,吕列霞.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05):42-49.
[4]刘玲,韩美群.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21(04):25-31.
作者信息:向馥君,女,1994年10月,汉族,四川巴中人,大学本科,助教,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