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振兴,乡村必须振兴,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这关系到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教育部和其他九个部委在2021年发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2021年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强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高职教育对于乡村人才的振兴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乡村人才的基本内涵
当前,我国《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已经将农村人才界定为农业、农村、二三产业、农村公共服务、乡村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等。因而,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乡村的“乡村”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具有了更多的特征。
第一,从空间属性看,农村人才不再局限于农村工作和发展的人才,而是覆盖了所有为农村发展服务的人才。第二,从功能属性上看,农村人才不仅包括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经营人才,如旱田大户、养殖能手、农村富化带头人、农业合作社等,还包括村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农村电力工作者等直接或间接服务农村农业发展的各类人才。第三,从社会属性看,农村人才不是个体,而是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各层次、各领域存在的社会人。因此,振兴农村人才不仅表现为培养个人人才,还表现为职业体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与农村人才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把高职教育视为一种低级的教育,对农村的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虽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教”作为一种“类别”和“常规”的概念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同,而且国家、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明确了高职院校的类别性质,明确了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的道路。农村精英阶层普遍认同,接受一般的教育是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要方式,仍然重视提高教育的教育作用;人们一般都把高职教学作为一种以提高就业为主、重视技术和能力训练为主的职业学校,使其自然而然地对高职教学有了排斥。
(二)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全
农村人力资源构成比较复杂,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比较大,而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比较大。不能单纯地把农村、农业、农民等词放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制度前,就可以培育出农村的优秀的农民。农村各种类型的人才要重视教育制度的前后相结合,打通农村人才的学习和发展渠道,从而保证农村人才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尚未能形成一个涵盖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教育系统侧重于农村基层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培训,缺乏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后续发展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支持。
(三)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仍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强调课堂教学。农村人才的培育与实践存在着对农村发展需求、乡村发展现状、学习基础、学习需要、学习环境等问题的认识不够,导致乡村教育的发展与乡村现实脱节,人才培训效果不显。乡村的人才资源分布广泛,其培养的重点与困难也不尽一致,因而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另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2020年的职业教育因为疫情的影响,采取了网上教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教学,但并没有达到全面的覆盖,网络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又是两种概念,具体如何,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
三、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乡村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农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振兴农村人才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促进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但是,不同的村庄和人口在工业发展、资源配置和文化方面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人力资本需求也不同。面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农村职业教育应打破职业结构、教育和培训模式的同质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地方资源,准确关注农村人力资本领域的现实情况,并通过特色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满足农村人才培养需求。为了满足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应以提高学术和非学术资格,使农民能够掌握科学种植、土地管理和农业经营等能力。此外,职业教育需要将将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起来,以此促使相处青年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也能以提高乡村青年创业能力为目的发展下去。
(二)优化课程资源,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一方面,以“农业+”为核心,强化学科资源整合,打破学科资源共享的障碍。另一方面,要重视引入外部课程的资源。农业本科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兄弟院校、乡镇企业等均可为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引入外部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资源更新,确保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是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要结合农村人才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农村人才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加快开发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课程资源。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平台,使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融入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
(三)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以生为本
一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教育专业的专业培训体系;为适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一线工人,必须以“技术”“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体系;对涉农工作中的涉农,要注重农业生产的规律,实行“送教下乡”,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农业中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的技术技能;乡村服务行业的技术人才应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老年人、儿童等,更需有更多的耐心与关怀。要强化农民工的技术教育,定期开展农业技术、技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在乡村,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发展农村的职业培训,并要构建一种激励他们回乡创业的长效制度。
二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积极探索在线教学模式。一方面,在线教学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村人才在就业中的经济成本,减少农村劳动力的经济负担;第二,可以为农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教育,让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学到东西。同时,网络教学更强调师生间的交流,实现了师生一对一的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当然,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在农村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对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不适用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线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加以补充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15)[2021-11-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7/15/c_1127658385.htm.
[3]瞿连贵,石伟平,李耀莲.乡村人才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指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0-56.
作者简介:陶琰珺 女士 198812 江苏苏州 汉 硕士 中级 人才振兴策略推进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