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郭益妹

福建省平潭中湖小学,350400

摘要: 基于深度教学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质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文章从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说理教学策略入手,探讨如何促进教师的理解性教学和学生的理解性学习,促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育人价值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说理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深度教学不是单纯的提升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而是指向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理解的丰富性、学习过程理解的深刻性和数学结构理解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着眼于知识之间的关联,使知识教学超越符号教学层面,深入意义教学和逻辑教学层面。

1.紧扣教学起点说理,重构认知图式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将原有知识纳入已有认知框架,并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当新知和旧知产生冲突,同化或顺应发生困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构更为综合的认知图式。例如,“角的认识”一课,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是生活中的实物角,数学上的角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静态的角度,是一个顶点两条射线组成的几何图形;二是动态的角度,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厘清原有认知中“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抽象的角”之间的不同,并能从抽象角度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其次,优化设计,从动态的角度定义入手,把角理解为方向改变的大小,因为射线有方向,一条射线从始边旋转一个角度形成终边,方向改变了相应的角度,进而抽取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这一本质,理解“角”的丰富含义,建立守恒观念,重构越来越复杂的认知图式。 

2.把准教学拐点说理,运用认知图式

图式的熟练运用可以减少学习记忆的负担,甚至不需要记忆协同。图式熟练可以通过知识编辑和反馈强化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围绕知识编辑进行优化,将新知识嵌入原有认知图式或将本质一致的内容合成一组新图式。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类型,而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如果只囿于生活情境和人民币的闭环认识,学生的认知界限很难突破,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计数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分与个、角与十、元与百之间的联系,这些内容看似没有联系,其换算进率却相同,都是十进制。从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使原有经验在应用中得到重复回归,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熟练运用同一个 

图式,这样不仅释放了工作记忆的容量,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抓住教学延伸点说理,丰富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被认为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元认知的掌握能实现对目标的有效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教学设计中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外显知识学习的步骤以及明确知识背后的思想,能让学习真正看得见。例如,“千克的认识”一课,小学生感知1千克的重量是难点。教学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大米、沙子等材料,设计了“装一装”的环节,先让学生用塑料袋装出自己认为的1千克重物,然后“称一称”,结果有的学生装取的物体比 1 千克重得多,有的轻得多。接着设计了“掂一掂”的环节,让学生拎一拎正好 1 千克的大米、1 千克的沙子,通过增加或减少塑料袋中的物体,再次称一称并与 1 千克相比较。整个过程结束后,笔者提问:你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到与 1 千克接近的沙子的?学生回顾:“先随便装沙子——不准,然后掂一掂1千克——找感觉,最后比较、调整”,通过这样的阐释,学生能更明确自己的学习过程。 

4.丰富活动过程,提炼活动经验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肢体活动来完成学习。对于小学生,活动不可或缺,尤其是学习抽象的概念,深度教学中活动设计可以由易到难,攫取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生成问题,在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在冲突中以活动为载体,促成学生提炼活动经验。生活情景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推测等活动中抽象出数学经验。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提供一段带有刻度的透明塑料带,并设计操作活动:三角形一条边的长是 8厘米,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和是 10厘米,这两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有学生想到了剪一剪的方法,剪完发现有的可以围成,有的不可以。这一结论倒逼学生思考: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有什么关系?并对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列举、归纳、猜想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条理化的数学探究过程,完成了从真实生活空间中的“三角形”起始经验向探究“三边关系”的数学经验的过渡。

5.浸润数学思想,提升理性思维

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理想精神,通过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复盘”,潜在价值的挖掘,丰富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促进理性精神的培养。小学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同一个数学知识点背后往往隐含了多种数学思想,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以数学思想为轴线的。例如,小学 

数学中函数思想可以分成三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在数的加减运算与对应的结果、数轴上“点”所对应的“数”、图形平移、旋转变换中的“大小、位置”的“变与不变”、平面上点与“数对”的关系,都体现了一一对应思想;第二阶段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感悟变化中的规律,体会函数思想;第三阶段利用分段函数解决问题,理解正、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当然,在第二阶段还渗透有推理思想、符号化思想,第三阶段还有数形结合思想等。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知识点时领悟函数思 

想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用数学思想指导、解决问题的意识。 

结论:教师上课是一种艺术,说理更加是一种艺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备课,潜心研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然后加以创新,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说理策略。说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连接了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让整个教学活动变得有理有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强.追寻本质与流于形式之辨——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说理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41):89-90.

[2]廖琪.构建"说理"课堂落实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教师,2019,(34):80-81.

[3]宋召江.试论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理性追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6):18.

[4]杨世云.追寻智慧理答,从课堂走向未来 ——小学数学教师智慧理答的有效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20,(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