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道德建设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利益、交往方式的变,必然影响着人们传统的体育道德意识。因此,运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体育道德调节机制,以新的体育道德标准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这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道德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体育道德建设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变革,体育道德观念随之波动是必然的。但是,传统体育道德有着巨大的稳定性和惯性,所以在初级阶段,人们出现体育道德的困惑及不文明现象也是必然的但我们相信,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新体育道德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在人们面前。
目前,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体育道德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商品经济观念,它给体育带来商品化现象。另外,我们也应看到,商品是天生的改革派和平等派,它要求占领市场、扩大市场、追求经济效益,因此长期形成的传统体育道德,必定为商品经济发展所不容;另一方面,在初级阶段,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观念、腐朽的资产阶级体育道德也在腐人们。这种腐朽的资产阶级体育道德,在相当长时期内往往摒弃不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体育事业的果发展。
诚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道德建设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商品经济标准、尺度衡量、评价体育道德标准。我们知道,一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在道德评价上有明显不同,多劳动、多贡献从而多收入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光荣的,但是,运用到体育上两者的联系绝没密切到不分彼此的程度首先,就从目的上看,商品经济观点仅在于衡量人们在经济上的贡献大小,而体育道德主要在于增强人民体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人们对体育的积极性。其次,在体育上,对同一事物分别以商品经济和体育道德角度去衡量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某一运动员虽然运动成绩很突出,金牌获得也较多,按照商品经济观念其贡献是大的,但他若同时又存在技术保密、不是“精思报国”,平时损人利己、生活散漫等,那么其体育道德就不见得高尚了。所以,我们认为人是社会的人,进行体育道德建设,不仅要考虑商品经济因素,而且必须联系社会的现实条件并将其行为和效果统一起来进行考察,如果脱离社会现实条件来进行体育道德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就失去真正价值。
二、体育道德建设的多层次、多阶段性
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构成,这才能符合体育道德的整体要求,因为初级阶段体育道德不是一个各种现存体育道德杂乱无章的堆砌,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首先,有为数很少的先进人物已经做到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时时处处为国家和集体荣誉、利益着想,甘愿为党和国家牺牲一切,乃至生命。其次,有为数不少的人能做到先公后人、先人后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体和利益,顾金大局、在为国家、集体争荣誉的前提下追求并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第三,另有为数众多的人虽在体育事业上也在积极工作、拚搏,但处处考虑个人利益、个人得失,不顾全大局,当个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弃后者而不顾。最后,还有一部分人无论在体育动机上还是行动上,无论在目的上还是手段上,都体现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特点。因而,在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建设,必须从三方面来考虑:第一,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第二,体育道德建设中的评价标准既不能是单一的,也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应强调各层次的统一性;第三,它必须从现实利益出发,照顾到多数人可能达到的体育道德标准,能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能把体育道德的超前性与现实性体现出来。总之,一句话,那就是体育道德建设必须服从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但对处于不同层次的人要求的程度须有所区别。
任何道德行为都包含着道德自觉与道德自愿这两个具有不同理论意义的级层或境界,体育道德当然也不例外。这就有理由断定,体育道德建设的由无秩序到有秩序、由自觉到自愿的客观实现,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阶段是改革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始的时候,人们面临着的是长期形成的旧体制,且在这一阶段中,属于旧体制中应该革除的东西将逐渐被革除,属于新体制应该建立和发展的东西将逐渐建立和发展。从道德领域来看,在这一阶段的起始,一方面由于经济改敢既要调动人们相对个人利益的关切之心,但又暂时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控机制对之加以引导与制约;另一方面,由于道德观念的相应变革使得旧的价值系统受到冲击乃至没落,新的价值系统尚未选定与确立,从而体育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控与无序,在此时刻是难以避免的。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体育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在于调动有关制裁措施调控手段使得人们的体育道德认识和行为,对自发上升到自觉,以无序转化为有序,着重批判与谴责那些损人利已不顾全大局、不执法严明、起哄喝倒彩等现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进入这一阶段时,我们将有一个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体育进步的新型社会主义体育体制。就体育道德领域而言,符合体育道德本质与时代精神的新的价倌系统,已经确立。人们对社会体育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都有自觉的认识,大部分社会成员在体育上的行为表现,都会与此社会体育道德和规范要求保持吻合、自觉认同,损人利己、不顾全大局等现象大为减少。此时的体育道德建设还可更上一层楼,就是对一代新人进行共产主义体育道德建设,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主义感和爱国主义感,培养其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友爱、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
我们也应看到的是,第一阶段的道德自觉与第二阶段的道德自愿,不仅在理论上是密切联系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具体表现在:第一,尽管在第一阶段,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达到体育道德的自觉,但是,由于行为发展的规律与历史运动的必然,这种体育道德的自觉,终将升华为体育道德的自愿。因此,社会调控机构建立体育道德自觉的努力,并不意味着放弃为体育道德自愿的降临而有所准备。第二,由于行为动机的综合性,在体育道德自觉起主导作用的第一阶段,体育道德自愿绝非毫无所为;而由于人格境界的层次性,一般社会成员的滞留于体育道德自觉,并不排斥少数社会精英较早地进入自觉与自愿统一的殿堂。如果看不到体育道德建设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及由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一定阶段中两种体育道德级次的交叉渗透,那么,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往往不能建设完臻。
三、重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育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道德的建设,首先要全面把握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一般的道德现状。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呈现出“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为此,初级阶段的体育道德建设只有围绕、服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根本标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的是,围绕、服从并不是等同,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并不能代替体育道德领域的具体标准,不然的话,体育道德领域将会失去自身的特点,社会义体育事业的鲜明特征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初级阶段体育道德建设既应围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又不脱离体育领域的特殊要求。
忽视体育道德建设是错误的。我国体育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良好的体育道德不但有助于增强人民体质,而且可以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进程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人民的体育道德观念跟不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那么最后就会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重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育道德建设,首先,要把体育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孤立地进行体育道德教育往往不能使人们建立新的体育道德观念。体育道德教育要帮助人们建立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以真正竞技水平取胜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实事求是观念、顾全大局观念、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相结合观念等等。其次,体育道德建设要把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结合起来。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社会的经济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益是体育道德建设的基础,不讲利益的道德观是唯心主义,这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育道德龙为重要。体育道德建设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利益、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个利益、幸福的追求,它总是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或多或少地牺牲个人利益、幸福为前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关心个人的物质利益,尽可能满足个人的物质利益以吸引人们从物质利益上关心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道德建设,从而通过这些来制约、鞭策个人言行。再次,进行初级阶段的体育道德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关于这一点,本文已有了详尽分析,这里再强调的是,体育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一律化”,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这两者的体育道德建设中,重点要抓好体育工作者的体育道德建设,因为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各级体育部门,广大教练员在抓训练、抓技术的同时,要时时处处抓体育道德建设,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对赛场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要严从律己,宽以待人对犯有严重不道德行为的运动员要及时换下来,并给予批评教育,裁判员对比赛中的各种不道德行为要果断处理,赏罚分明,决不姑息纵容。对表现出良好体育道德的集体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奖励、大力宣传,争取在近几年内,使我国的赛场风气有更大的好转。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育道德建设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都必须重视的大事情,它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尽快成为世界第一流体育强国的重要保证,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建设,那么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体育的真正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奥林匹克的宗旨不是为了胜利,而是参加其活动;人生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努力;竞技的核心不是斗争,而是光明磊落的比赛。
四、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3.
[2](此夕)金,马斯和,金本启.新时期加强体育道德建设浅见与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4):53-55.
[3]马景卫,蔡艺,池斌.我国竞技体育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析[J].伦理学研究,2010(04):96-98+104.
[4]贾文彤,黄志辉,洪亮.体育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3):4-6
[5]牛永刚.试论体育道德的建构[J].人民论坛,2010,No.305(29):144-145.
作者简介:
呼斯楞(1997.11-), 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陆双林(1985.07-),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人,硕士,呼伦贝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