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Vlog+新闻”的创新性传播优势分析

杨肖宁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以Vlog为载体的新闻报道模式,作为近年来新闻传播的创新模式,以其独有的传播特色和优势在传受双方中获得了一致好评。第一人称“我”为视角的叙事结构和更具网感的语言表达,弱化了时政新闻严肃的刻板印象,并营造出一种“我在场”的亲近感,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传播。
关键词: Vlog+新闻;人格化;网感;场景多元化
DOI:10.12721/ccn.2022.15706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彭兰认为:“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与大数据等技术将对传媒业产生深远影响。”【1】新兴技术的加持,使得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传播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Vlog+新闻”就是传统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的一次积极探索。

一、Vlog+新闻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Vlog 的全称为“Video blog”,是一种以视频作为媒介语言的博客。【2】Vlog作为一个舶来品,最早出现于2012年的YouTuBe视频网站,从2016开始传入我国市场,到2018年随着当红艺人和知名博主拍摄的原创微视频系列Vlog走红,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2018 年的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电视台 (CGTN)推出的《CGTN 博鳌行 Vlog》,是 “Vlog 新闻”在新闻报道领域的首次登场,并受到了广泛热议和好评。2019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众多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开启了“Vlog+ 新闻”的报道模式,至此,“Vlog+新闻”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 并取得不俗的传播效果。此后,Vlog更是广泛应用于在国庆阅兵、建党百年、新冠肺炎防治等重大新闻事件中。本文就通过分析“Vlog+新闻”的创新性传播特性及优化空间,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探索新的报道模式提供借鉴的可能性。

二、Vlog新闻的传播优势及特点

Vlog 以拍摄者为主体、通过声音画面加字幕的叙事方式,产生去议程的个人化内容,即“强调真实、关注个体及其个体差异。【3】因此,“Vlog + 新闻”带着个人化和社交化的双重属性,也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叙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我”为新闻叙事视角的人格化表达

所谓叙事视角,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中提到,叙事视角即叙事者或故事中的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4】区别于传统媒体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的新闻叙事视角,而移动端传播的Vlog则需要感受性信息(原则上是客观信息的感受化处理)、人格化表达,因为“人格化表达有利于实现概念化传播向情感共振的转变”。【5】 Vlog新闻通常是记者出镜,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的新闻事件表达,把记者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受众,带有创作者明显的人格化属性。用“我”视角产生的在场效应带给用户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不仅营造出一种超真实的叙事场景,还拉进了受众与新闻的距离,让其有较强的“参与感”。

2  后台元素让新闻场景多元化

在新媒体时代,“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6】按照戈夫曼对传播情景作出的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即表演区域,是新闻议题本身。而“Vlog 新闻”对“后台”进行开放,延展了新闻场景,将新闻报道的整个流程,包括台前幕后的准备工作、制作等,展现在公众面前。2022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张扬的《张扬两会Vlog|“两会时间”已到,这次开箱更好看》分享了自己的两会穿搭。这些后台元素的加入,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丰富了报道内容。

3、更具网感的语言风格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形象多以端正、专业的形象来面对大众,凸显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客观性,增加公众的可信度。但是“Vlog+新闻”中记者多采用更口语化的表达、结合网络实时热梗和流行语,通过较为轻松活泼的叙述方式传达给受众。比如在三星堆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张扬的新闻vlog中,形容文物铜虎为“奶凶奶凶的”。 除了语言风格的变化之外,很多新闻Vlog中还配以字幕、音乐等来增强新闻本身趣味性,提高大众的关注度。

4、微观化视角凸显细节

“Vlog+新闻”文本内容的碎片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也迎合了当下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成为其在移动端传播的天然优势。微观化的多元视角、生活化的新闻切入点,也消解着时政新闻的严肃性,重塑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2022年7月,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访华期间,康辉@《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主持人康辉的Vlog就会谈地点、现场布置做了详细描述讲解。通过会谈大厅四角摆放的蝴蝶兰为切入点,让宏观主题视角微观化,让消除受众对时政新闻的疏离。其中还包括视频电话的采访形式。每个视频长短不一,节奏明快,信息点不同。

三、“Vlog+新闻”的优化空间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开机率的降低,传统媒体也在积极主动拥抱新媒体产品。 Vlog式的小屏传播对大屏进行“反哺”,实现新闻产品的差异化,从而构建出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提高传播影响力。但Vlog+新闻模式也存在自身问题,需要在新闻的专业性、互动性等方面优化模式。 

1、提升Vlog新闻中的信息供给质量

传递信息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要务,也是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尤其是时政、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等时效性和指导性很强的新闻信息。但是由于Vlog新闻的趣味性表达,在加上字幕和音乐对新闻性的消解,导致人们更关注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而弱化部分新闻核心信息。比如在 “后台前置”的Vlog新闻报道模式中, “台前幕后”的场景揭秘成为很多媒体Vlog新闻制作的重点之一,削弱了新闻本质上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所以“Vlog+新闻”作为新闻传播创新表达方式的一种,本质上要回归新闻属性,提高新闻信息含量。

2、提高Vlog新闻制作者的专业素养。

由于Vlog新闻中叙事视角第一人称的“人格化”表达,所以在新闻信息的选择中,带有个人化视角,这就要求制作者有更为专业新闻素养。满足新闻属性基本的前下,还要在新闻的构思选题、镜头设计等方面下功夫。同时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以及在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布传播,还要快速剪辑成片,清晰的剪辑思路和独特的剪辑手法更有利于在同质化的内容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四、 结语

综上,“Vlog +新闻”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做了全方位探索,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多元化、传播平台的多渠道,重塑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权。但这种报道方式在内容和互动传播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推动全媒体的发展。在未来,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更新和用户喜好的改变,Vlog新闻还存在什么样的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

技术因素[J].新闻界,2012(16):3-8.

【2】陈瑶.健康传播类短视频传播效果分析——以“抖音”平台健康传播短视频为例[J].视听,2020(4):159-160.

【3】 晓通.95 后聊的vlog 到底是什么[OL].2018-01-18.

https://www.sohu.com/a/217383173_141927.

【4】胡亚敏. 叙事学[M]. 武汉:华中师范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锦李儿.VLOG + 两会+ 可爱= ? [OL].2019-03-10.https://www.sohu.com/a/300341335_570240

【6】 彭兰. 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