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水环境治理中的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技术

聂法岭

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天津,300000

摘要: 本文探讨水环境治理中的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技术,分析当前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实施现状,指出监测设备老旧、技术水平低、监管不力等问题。通过介绍先进传感器技术、信息化管理和智能监控手段,提出提升水质监测技术的有效途径。同时,研究源头控制、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和实时监控的应用与优化方法,并通过对某市的成功案例分析,验证技术的有效性。展望未来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强调智能化、综合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环境治理;水质监测;污染防控;技术优化
DOI:10.12721/ccn.2024.15706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水环境治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推动,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当前,大城市在管网工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仍面临许多挑战。通过研究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技术的应用与优化,可以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本文旨在分析现状、探讨技术优化方法,并通过案例验证技术的有效性,为未来水环境治理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当前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的实施现状  

在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系统的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北京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5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超过95%。上海市则通过大规模的雨污分流改造,有效减轻了雨季对污水处理厂的负荷,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管网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水平则相对滞后。许多地区存在管网老化、破损严重等问题,导致污水渗漏和偷排现象时有发生。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0%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率甚至不足70%。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环境治理的效果,还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应用方面,传统的重力流管网系统在平坦地形中应用广泛,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其适应性较差。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部分地区开始尝试采用压缩式管网和真空管网等新型技术。例如,某市在古城区应用了压缩式管网系统,解决了低洼地带排水困难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水质监测和管网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步推广,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对管网系统的精准监控和管理。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法规,推动水环境治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各级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制定技术标准和加强监管力度,保障了管网工程的顺利实施。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水环境治理在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方面仍需持续努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挑战和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二、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问题。水质监测方面,尽管已有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限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仍需提升。监测设备老旧、传感器灵敏度不足、数据传输不稳定等问题普遍存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约有30%的水质监测站点设备超过使用年限,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偏远地区和农村区域监测站点稀少,无法全面反映区域水质状况。在污染防控方面,源头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是一个突出问题。尽管有政策法规要求加强工业废水、农业径流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但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和执法不严,违规排放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2019年全国共查处非法排污案件超过1万起,非法排放量占总污染负荷的15%以上。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未按照规定进行污水处理,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流,导致水体污染加剧。

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亟待提升。部分污水处理厂设备陈旧、处理工艺落后,无法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约有20%的污水处理厂未能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处理后的水质仍存在超标现象。与此同时,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地区的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泥二次污染。管理方面,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控的协调配合不足,导致治理效果打折扣。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监测数据无法及时传递和应用。例如,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在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控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协调机制,影响了整体治理效果。

公众参与度不足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虽然政府和环保组织不断呼吁公众关注水环境保护,但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地方的污染防控措施缺乏公众的监督和反馈,治理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0%的居民定期关注本地区的水质状况,且仅有15%的人愿意参与到水环境治理的实际行动中。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技术、管理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升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控的整体水平。

三、提升水质监测技术的有效途径  

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是重要的一步。高灵敏度、高精度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微量污染物的存在,为及时发现污染源提供有力支持。光谱分析技术和电化学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水质监测水平的关键。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监测点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集中管理。搭建云计算平台,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并预警。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污染源和污染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智能算法的应用,可以优化监测点布局,提高监测的覆盖率和有效性。

移动监测技术的发展也为水质监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传统固定监测点存在覆盖范围有限、灵活性差的问题,而移动监测车和无人机等移动监测设备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水域进行监测。移动监测车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可以实时检测水质参数,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无人机监测技术不仅可以覆盖难以到达的区域,还能通过搭载高分辨率成像设备和多光谱传感器,实现对水质的全面监控。在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方面,需加强多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水质监测数据平台,将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可以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治理效率。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例如,全国水质自动监测网的建立,实现了水质数据的统一采集、处理和发布,为全面掌握全国水环境状况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也是关键。监测设备的先进性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通过加强对水质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监测操作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监测数据的影响。未来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通过智能化管理、综合化治理和生态化修复,实现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四、污染防控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源头控制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通过优化工业生产工艺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废水产生量。工业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科学管理农业活动是污染防控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推广精准施肥和高效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农业径流对水体的污染。这样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在污水处理方面,先进的处理技术和工艺不断涌现,提升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通过微生物代谢降解有机污染物。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因其高效的分离和处理能力,成为污水处理的热点技术之一。MBR系统结合了膜分离和生物处理的优势,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高效的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再生水标准。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也是污水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利用高级氧化技术(AOPs)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通过产生强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可以高效分解有机污染物分子结构。电絮凝技术则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絮凝剂,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则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嗅味物质,通过大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优化现有的污染防控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和环境效益。采用组合工艺,将生物、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比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先通过物理沉淀和过滤去除大颗粒物质,然后采用生物处理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通过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残留的难降解物质。这样的组合工艺不仅能提高处理效果,还能降低运行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控的精准性和效率,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在关键节点布设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水质参数,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污染事件。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可以在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污染防控技术的持续优化,需要不断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提升整体防控效果。

五、成功案例分析与效果验证  

某市的水环境治理项目采取了多种策略,从河道清淤到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再到雨污分流的改造,全面提升了城区水质并大幅降低了污染物浓度。项目首先关注河道的清淤工作,这一措施通过结合机械与人工的方法,有效清除了河道底部的淤泥和积累杂质,从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存在。清淤活动的直接结果是河道水质的显著改善,其中化学需氧量(COD)下降超过30%,而总磷和总氮的含量也分别减少了40%和35%。

在该市的水环境治理计划中,对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是一项关键举措。引进了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先进水处理技术,显著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处理过程的效率,也优化了出水质量,确保出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等关键指标符合国家一级A标准。这一改造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污水排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压力,为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在该市的水环境治理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专门设计并构建的雨污分流管网,是该市成功解决了雨水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冲击问题。此工程的实施,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处理,有效降低了雨季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由于雨水被分流,污水处理厂可以更集中地处理污水,不必再应对大量雨水的冲击,这极大减轻了设施的运行负荷。因此,雨季的污水处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了20%以上的增幅。此举不仅确保了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也极大地减少了由于系统超载可能导致的污水溢流现象,有效防止了雨季期间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此项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城市的水质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显著提升了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在该市水环境治理的措施中,设置多个水质监测站点是核心环节之一。这些监测站点周围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得到了特别关注,以确保全面监控水质状态。这些站点配备了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水质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这种技术的运用允许快速获取水质变化的动态信息,并通过构建的大数据平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城市管理者能够及时识别出水质异常的情况,并迅速部署应急措施以防止潜在的环境风险。这种实时监测和响应机制极大地增强了该市对水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了应对各类环境挑战的灵活性和效率。自监测体系投入使用以来,水质监测的覆盖范围和数据的准确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不仅为该市提供了持续改善和保护水环境质量的科学依据,还强化了整个城市水环境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确保了水资源的持续健康与安全。通过这种综合监控和管理,有效提升了该市水环境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六、未来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综合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水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水质监测和治理将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在各关键节点布设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可以精准预测污染源和污染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污染事件的发生。综合化治理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单一治理手段已经难以应对复杂的水环境问题,需要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理体系。通过联合应用生物处理、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升治理效果。例如,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氮磷营养盐,改善水质。

生态化是未来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构建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可以实现水环境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改善。例如,湿地修复和建设是重要的生态化治理手段。湿地不仅可以吸附和分解污染物,还可以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研究表明,湿地系统能够去除60%以上的悬浮物和50%以上的氮磷污染物,对于改善水质具有显著效果。先进材料的应用也将推动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新型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和高效催化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例如,纳米铁、纳米银等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改性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稳定性和处理效果,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更加高效的技术支持。

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也将是未来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质标准和排放限值,加强对企业和污染源的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通过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治理,可以提升整体治理效果。公众参与和环保教育的加强,也将有助于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未来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通过智能化管理、综合化治理和生态化修复,实现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七、结语

水环境治理中的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技术是保障城市水资源安全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探讨问题、提出优化途径,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未来,智能化、综合化和生态化将成为水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的结合将大幅提升治理效果。政策支持和公众参与也是推动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通过持续创新和优化,构建高效的水环境治理体系,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邱礼城,张鹏.从管网工程角度浅析水环境治理项目过程管控[J].科技与创新,2023,(20):147-149.  

[2]罗友兵.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策略[J].智能城市,2021,7(21):114-115.

[3]孙纪超.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重难点初探[J].居业,2021,(08):188-189.  

[4]梁青山.城市水环境治理雨污分流管网工程经营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4):212-213.  

[5]杨长昊.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重难点研究[J].地产,2019,(21):101+103.  

[6]梁青山.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重难点研究[J].管理观察,2019,(2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