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符号学的理论体系由西方国家发展而来。符号学最早产生于 20 世纪初,是由瑞士哲学家、语言学家索绪尔首先提出的。最初的符号学理论虽然是针对语言中人与人之间的表达与交流提出的,但是因为其理论适用性,符号学被发展到哲学、美学以及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
符号是人类彼此之间的一种约定,在这类约定中,某种物质的结构形态被约定为代表某种事物。符号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特殊产物,是人类的特殊交流方式,在各种文化领域和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将符号学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即符构学、符义学和符用学,这对建筑设计逻辑的形成带来极大的启发。符构学可以对应于建筑构成要素的组织关系;符义学则对应建筑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即能指如何表达所指;而符用学对应于建筑的信息表达和传递,这对于建筑创作的逻辑系统生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因为人类社会可以被视为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人的日常生活中超大信息量的交流过程决定人类必须借用符号传达更多的信息。符号学理论甚至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物质存在实体,而是对应于物质存在的抽象符号,大脑直接接收的是各种抽象符号,再经由我们的大脑转换为对应的物质信息,所以人类对信息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就是不断对各种符号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这一理论对于建筑学尤为适用,建筑作为人工技术发展下产生的庞然大物,不仅需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其空间构成、外观和形式等,通常需要作为信息、文化和情感表达的载体,这也是为什么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讨论是建筑设计界永恒的话题。建筑的这种载体和传递功能就决定,建筑的符号表达需要被观众解码,建筑才能成为建筑师与观众之间对话的工具。
2. 建筑符号应用于地域建筑设计的理论意义
2.1 建筑符号的特殊性
建筑符号区别于语言符号或艺术符号等,其特殊的作用在于建筑所提供的空间和功能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受众行为。而在不同的社会文明和个体认知水平下,人的行为活动方式以及对符号的定义认知与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那么人对符号的认知和情感定义又会反过来影响建筑符号的使用,所以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还会从实际意义上导致建筑功能和受众的相互影响。
另外,建筑通常被赋予社会文化内涵,建筑符号的隐喻和象征功能使其可以表达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许多符号的沿用被大多数人接受,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那么在建筑中对这类符号的应用就可以十分明确地传达文化信息,并且被受众准确接收。
再则,建筑的又一特殊之处在于建筑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符号表达,再现 (represent) 其他客体 ( 他者 ) 所蕴含的意义,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对建筑符号表达的误读和形式主义的设计方法。比如各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各种西式风情街、北欧小镇或中式住宅小区等,大部分对“风格”和“风情”的解读和表现主要在于强调其建筑形象本身的意向符号,而非通过建筑逻辑对传统文脉的转译来表达地域文化。
2.2 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类别
传统符号在建筑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图示和形态象征符号,主要包括自然符、人造符和实体符,这些符号通常与传统文化内涵相联系,应用于建筑表皮、结构和建筑整体形态。其次,对本土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应用也是文化符号的一种,比如王澍对瓦爿墙的本土文化内涵挖掘,使材料成为表达建筑内涵的有力工具,也使瓦爿墙成为王澍个人建筑风格的标志。此外,传统的建筑空间形态也可以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比如传统街区的组成形态,在当代地域性城市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
2.3 建筑对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意义
将符号学引入建筑设计领域,特别是将能表达传统文脉意韵的符号引入地域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在建筑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也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文脉以当代的语言重新表达,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符号是人认识世界的直接载体,而建筑是世界物质形态的主要组成元素,所以符号学与建筑设计息息相关,通过对符号学系统有效地应用,能够更好地完善人对世界的认知。符号学为地域文脉的顺承提供了有法可循的设计原则,加深对符号学的理解对我们在设计中回应地域文脉有重大作用。
3. 地域符号与当代参数化建筑新趋势的结合
3.1 参数化建筑的地域化倾向
目前越来越来多的中国当代建筑师投入到对建筑的地域性和本土化发展研究中来,这种批判的地域性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之一,与此平行的还有参数化设计和绿色建筑设计趋势。这三者不能作为完全分化的概念而是彼此互相渗透支撑的。比如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对气候的回应就是绿色建筑理念的体现,而参数化更多作为一种技术手法,可以支撑其他建筑理念的自由实现。
当代中国建筑界对参数化方法的应用正逐渐向体现地域性发展,参数化方法也为地域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参数化建筑对气候条件的回应,对自然地形的拟态,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转译,对传统建筑空间的逻辑重构等。
3.2 参数化建筑的生成逻辑对经典建筑逻辑的颠覆
应用于建筑设计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参数化辅助建筑设计,即只对部分技术内容进行参数化模拟的辅助设计;一种是应用参数化逻辑,彻底革新建筑思想。在我国,第一种方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主要应用于对建筑节能的模拟等,而第二种方式由于对相关技术和经济条件等要求较高,实践范围尚且有限。同时,第二种方式对布扎体系下建筑学的传统形式生成逻辑做了完全的颠覆,它并不从建筑的形式秩序以及几何构成等方向出发,而是将独特的概念逻辑转化成特定的参数,进而完全运用参数逻辑对建筑形式生成进行控制,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带来的逻辑表达的隐蔽性,受众对这种建筑表达方式的接受程度也比较低。
3.3 符号逻辑在参数化地域建筑设计中的新应用
3.3.1 建筑造型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参数化建筑在造型上可以对地域文化符号做抽象提取,参数化设计方法需要建筑师更加严谨地控制建筑形式生成的逻辑关系。钦州规划展示服务中心以齐白石的“虾”作为设计的线索贯穿始终,建筑造型设计用抽象提取的方式回应了当地的文化标志——齐白石。造型提取齐白石水墨画“对虾图”的概念,在白石湖畔以一种非线性的建筑动势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这种建筑造型对传统文化意向的抽象描摹,就是把建筑物本身当做整体符号,对传统文化中的字画符进行了应用。
3.3.2 建筑表皮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刘延川先生的作品北京华侨城办公楼入口区用一种对逻辑关系的全新解读将传统诗词文化表达在建筑设计中。他对李清照的《一剪梅》进行数据提取,用参数化的逻辑将诗词音律转化成建筑表皮起伏变化的韵律,用一种隐含的逻辑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转译。通过这种逻辑转译,将无形的传统文化逻辑用有形的建筑参数化表皮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文化符号的逻辑转译,而非直观的剪切与拼贴。
4. 符号学在参数化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局限性
参数化技术再建筑设计中虽然已经有广泛应用,但参数化逻辑的应用仍在探索过程中,完全参数化逻辑生成的建筑设计仍然受到很多质疑和限制。参数化建筑与经典建筑设计方式相比,最大的局限在于建筑信息的可读性。如上文提到的两个案例,笔者认为其对文化符号的转译已经过于隐晦,尤其以北京华侨城案例为主。通过逻辑代码对诗词音调进行转译的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但是作为普通受众,如果不了解设计者的概念生成逻辑,仅凭一面布满高低起伏圆圈的墙,我们很难从中解读出传统文化内涵。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隐晦的转移方式已经超出普通受众的文化经验和社会经验等,我们无法从建筑形式中成功地“解码”,也就无法有效接收设计者传递的信息。
其次,不同于传统设计方式中容易对某些建筑符号流于形式上的照搬照抄,符号学应用于参数化设计时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即过于求新求异,这也是对设计逻辑和手法的一种不当运用。参数化手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自由的设计平台,使许多形式复杂奇特的建筑得以实现,但建筑更容易沦为建筑师自我风格表现的载体,或者沦为表现新技术的阵地。这也是对符号学理解不够深刻,造成对建筑符号的表达形式大于内容。
5. 结语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都致力于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进步,而不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束缚。符号学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应用范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符号学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虽然尚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建筑的隐喻与象征、信息与情感表达的功能依然存在,符号学的生命力就会得到延续,符号学在地域建筑对文脉的顺承等方面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应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应用符号学中历时性设计的观点对待新时代下的建筑设计,针对不同时代人类信息表达和接收的特点对建筑符号的运用方式作出调整。
不论是符号学还是其他的系统理论学说,如果不假思索地照搬套用,最终将流于形式主义的范畴而无法获得建筑语义上的深化,建筑师对此应当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吸收。然而实际的建筑实践活动依然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我们要坚守的最终原则即一切理论体系的运用都是为了使建筑更好地为人服务,那么建筑设计中对符号学的应用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建筑含义的正确表达以及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情感沟通。
参考文献:
[1]. 冯天英 , 董峻岩 . 基于符号学的地域建筑细部设计初探 [J]. 江苏建筑 , 2014, (1).
[2]. 戴志忠 .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 北京 :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22.
[3]. 章迎尔 . 符号理论与建筑的符号性 [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2).
[4]. 刘强 , 付佳 , 赵峰 . 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变异性应用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20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