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体能,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状态,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科学的体育课程可以支持学生增加体能储备。然而,在当前的体育课堂上,由于体育课程不被重视、体育教育方法简单且传统无法吸引学生,小学体育教师科学且有趣味的体能训练方法掌握不足,使小学生在体能发展环节中有所欠缺,制约了学生之后的发展。正是基于上述这些情况,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小学体能训练课程的应用价值
(一)综合性课程弥补和发展现存体育教学课程
体能训练课程不同于普通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能训练本身就是一门由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我国在学习,引进国外优秀体能训练知识的基础上,还根据我们自身体能﹑体质在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上进行了大量创新,融合了伤病预防﹑运动康复等训练理念和方法。体能训练除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自主力量训练、身体功能训练、抗阻训练、核心训练等课程外,还包括精准动态拉伸训练、康复性体能训练等。体能训练这项综合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高效提升小学生不同维度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和发展现有体育教学课程在预防运动损伤、巩固锻炼成果和恢复学生体能等方面的不足。
(二)体能训练提供系统性、针对性训练
体能训练课程将提供系统化、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力争解决现存体育教学活动“碎片化”问题,全面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通过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系统中的渗透,从传统项目锻炼转为全面素质发展,从运动项目筛选到学生个体针对练习,进而增强学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满足轻竞技校园活动体能需求,发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在全面推进体教结合、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轻竞技体能训练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冰雪运动进校园”“足球进校园”、冬夏令营选拔性活动、“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一体化的竞赛体系等应运而生。小学体育传统课程注重基础,缺乏动力,难以与时俱进地满足新时代体育育人的要求,而体能训练刚好能弥补这一缺口。体能训练课程的开发能为学校轻竞技活动的举办提供不竭动力,逐步扩大选拔性竞赛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通过系统性体能训练和定期开展的选拔性竞赛活动,有望在日常锻炼和活动中挖掘潜力生源,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高质量人才。
二、如何加强小学生体能训练
(一)体育场景教学,积极投入锻炼
体育场景教学是有效地调动学生投入体育课程的有效方法,这类教育方法关注学生对场景的参与感,让学生有投身具体场景的感受,进而更主动积极地投入体育活动场景之中,强化体育锻炼效果,增加体能储备。所以,体育教师需要在课程中积极探索场景教学方法,为体育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篮球训练时就可以尝试应用场景训练方法。体育教师应认识到小学生的篮球技能处在偏低的水平,然而篮球中的跑跳投训练对学生体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所以,教师可以运用篮球训练中的场景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投入篮球训练。首先,教师可以播放篮球比赛视频,让学生感受篮球的激烈对抗氛围,并用比赛画面使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魅力,然后再通过比赛引申到技能训练。当学生对篮球的技术动作有所了解之后,便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跑、跳、投等基本的技能训练。在基础训练中,学生的体能逐步得到改善。在学生遇到体能极限、想要放弃时,可以引入场景教学中的趣味篮球练习方式,支持学生克服体能极限的困难。为了丰富教学场景,体育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篮球模拟比赛。让学生在比赛环境中锻炼体魄、增强体能,用以赛代练的方式支持学生投入体育运动之中。
(二)体育游戏教学,克服训练难关
在体育训练科目中跑步常常是锻炼学生体能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跑步运动中容易出现由于学生体能基础偏弱,而出现心跳加速、气喘吁吁等身体不能适应缺氧的现象,使学生不愿意进行跑步训练。针对类似的状况,体育教师可以变换思路,将游戏教学策略与有氧慢跑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克服体能训练中缺氧、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训练难关,提升体能。例如,在有氧慢跑前,增加趣味瑜伽动作模仿,在有趣的游戏当中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动作。慢跑训练时,慢跑路线可以与校园场地结合,开展跑步打卡游戏,将慢跑与游戏任务结合,逐步增加跑步公里数,通过一系列游戏与慢跑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体能水平。同时,趣味慢跑也能帮助学生养成不畏挑战、克服困难的体育精神以及经常参与体育训练的生活习惯,充分体现体育的教育意义。
(三)体育分类教学,满足不同需求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分类教学。因为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体能基础和运动擅长科目开始分化,所以整齐划一的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训练效果也会下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体能偏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跑步、有氧操,通过体育器械帮助其强化体能;面对有一定体能基础的学生,就可以增加一些球类运动,增强其运动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体能。类似的分类教育可以显著提高体育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例如,在高年级可以由学校调配,将多个班级的体育课同时段进行,然后多个班级的学生重新分组,将不同班级相同体能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组由一位体育教师负责教学,一般可划分为体能基础组、体能提升组、技能锻炼组。类似的体育教改措施既可以提高体育课程的个性化,又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下,学生的体能训练更高效也更安全,可以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分类教学还能让学生在训练中设立一个体能升级的目标,辅助学生更快地提升体能水平。
结语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学生家庭来说,有些学生从小生活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下,家长因为学生自身不喜欢运动,而不引导,导致学生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在学校,教师又以主学科为重,忽视体育课程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总而言之,体能训练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小学是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体育教师对此应加大重视,采用科学有效、有趣的体能训练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理念,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凯利.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6):42-43+46.
[2]吴卫春.游戏是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的最佳形式[J].田径,2020(04):26-27.
[3]黄晓霞.小学体育课堂体能练习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8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