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达问题

杨琳

上海意构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085

摘要: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初步讨论了国际主义风格对我国近几年建筑表现形式的影响。探讨了建筑在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下的表达形式。分析了最近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设计手法的实例。
关键词: 国际主义风格;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领悟;实践
DOI:10.12721/ccn.2022.15715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艺术思潮和建筑风格纷纷涌入设计行业。在这各种风格中,国际主义风格以其商业性、形式简洁大气,体现高科技手法得到很大的推崇。再加上为满足各种需求对建设数量的片面追求造成的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迅速发展的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总会发现相似的建筑。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的缺失、自我风格的模糊成为了眼下中国现代建筑以及建筑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

(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董事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宫室,还有亲带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传统建筑的哲理观。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卓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

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求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

(3)传统建筑的审美艺术。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没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对象,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

中国建筑艺术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

二、传统文化和地域性的思考

如何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呢?不仅是中国建筑师,各国建筑都在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实践。侧重地域性表现是当代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当代建筑师对抗建筑“国际化”“标准化”的有力武器之一。早期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核心思想多在于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反映,而对于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缺乏关注。地域主义的基本策略是从地方和场所中提炼地方要素,从而突破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统一和统一性,这些要素来自于场地的地形地貌,营建的结构和构造系统以及由此演化生产的营造美学法则。而要想做出“中国精神”的建筑,就必须进行地域性的设计,民族性的设计,必须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文化环境,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得到适合的并彰显中国特色的建筑。

吴良镛先生提出“抽象继承”的观点,第一,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第二,是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蕴以新意,以启发当前的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抽象化,并结合原有建筑本身的文化特色,结合地域的独特文化,使人们在建筑作品形象上能直接感觉到强烈的传统气息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三、在建筑设计中正确表达“传统文化”

正确的将建筑同文化相融合并不是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抄袭,因为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在承认传统建筑的价值的同时要注重创新,目前城市建筑抄袭传统建筑的现象,并不是现代建筑的正确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学会创新,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表达“传统文化”,这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这就意味着我们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在利用时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方式,找寻传统设计观念和现代化设计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现代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对设计师,对我国建筑行业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我国人才以及创造力的考验。

在建筑和文化融合时我们要注重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建筑形式上添加更多的中国元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剖析和研究,可以在形式上采取解体、变形、重构等方式,对我国传统建筑形式进行差异性转变,当然优秀的建筑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进行创新出来的,起到两者相加大于二的效果,同时对于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一些手段,我们也可以进行借鉴和拓展,例如对于空间结构的设计上,可以沿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模式,从而让人享受到现代建筑的中国化风格。另一方面就是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出传统文化,从传统建筑的特点中我们得出了其设计时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就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现代建筑在设计时运用到这些设计理念也是传统文化的融合。

四、结语

作为建筑师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认识在形式层面上,而需要透彻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将这种感悟升华极至,转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寓无形于有形的精神。只有这样,建筑符号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才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才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建筑文化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实现建筑创作的民族之路。

参考文献:

[1]关瑞明,聂兰生.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J].建筑学报,2003(12):58.

[2] 孔宇航,王原,刘九菊.地域性思考 整体性设计[J].城市建筑,2009(06)

[3] 刘强,刘寒芳,于江.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山西建筑,2011(02)

[4]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