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胡建兰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东山乡东山中心小学 674200

摘要: 基于现实的视角,数学科目不但较为基础,并且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也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然而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授课活动上,却由于老旧的授课方式而致使数学的趣味性迅速下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秉持一定的原则来开展授课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继而创建出活跃放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切实增强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基于此,本文就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8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数学是当前教学科目中十分重要的科目,数学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关键性毋庸置疑。创新意识是学习者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符合生本教育理念要求,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深入挖掘创新教育元素,突出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利于养成质疑意识

若想让学生自主地了解知识,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质疑,进而勇敢地进行质疑。所以,教师在授课活动中,需要有针对性、有意识、有目标地对提问环节做好设置,真正点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质疑意识,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借助自己的质疑意识,去深层次探究问题,切实懂得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如此一来,才有助于教师举办数学创新活动,继而增强学生的相关思维,所以,教师在开展授课的时候,需要提出部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懂得怎样实行探究,并且愿意探究,借助于此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二)利于保持学生主体能动性

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毋庸置疑,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主动吸收知识,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自觉建立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拓展知识学习范围,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样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只有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才能顺利渗透创新教育元素,立足课前、课上、课后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交流、合作、独立思考,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觉学习中开阔知识视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

实际原则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学生的实际。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包括理解能力、基础知识、思考层次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差异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素,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将教学切实到每个学生;另一方面,内容的实际。大部分教师会将创新意识的培养集中于问题解答上,问题确实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但教师也必须保障问题的真实合理性,从而使学生能调用自身的创新意识使知识走向实际应用。

二、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科学设置目标,提升创新意识

通常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对授课目标的制订及授课内容的设置仅仅根据教育大纲来完成。授课目标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意学生素质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数学授课环节中,教师一定要知晓授课目标,确实为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做出铺垫,同时将其分解,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细节划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从而达成授课目标。在开展授课时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基本渠道就是借助问题。所以在把授课目标进行细分的环节中,就能考虑利用科学的问题来辅助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期间,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它们的区别,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展开学习。再根据射线的定义和概念去构造角,利用不同的画法构造不同角度的角,最后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在本堂课的学习中,知识的学习是递进的、具有直接关联性的,这样的授课活动能引领学生思考知识的起因和多维应用,继而增强创新意识。

(二)利用教学情境,关注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基础,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密切关联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个体特征,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是具有普遍性的,教师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差异化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同时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构建适用性强、针对性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平均分》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情境:“取经途中,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人到了一个桃子园,园主给了他们12个桃子,猪八戒比较贪吃就想要多吃一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帮帮他们吗?怎样分桃子才最公平呢?”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桃子思路,引入游戏教学情境,听教师口令,各参赛小组接到卡片之后利用前一名学生计算出来的答案继续创编计算题(不限加、减法),依次传递给下一名学生,最后首尾相接则游戏结束。本次游戏中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自己创编计算题,养成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维。教师给了学生独立计算和创新思考的机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合作学习,促进创新思维的交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惯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师在课堂中会根据学生的位置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增进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使得学生更加具有创新思维。通过小组合作,一些内向的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小组合作中,同伴之间的想法都能够一一呈现,对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都能在对比分析中摒弃。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这种探究活动,促使小组成员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得到思维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激发,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长方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时,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然后借助多媒体呈现几个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接着展示一个长方形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计算过程以及答案。这时候教师则引导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说出这样计算的原因,最后综合整理,呈现正确的计算过程,师生一起归纳总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都能得到释放,既充分训练了个体,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借助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络,同时变得更为缜密,这对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着促进效用,是小学教育中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得到高度关注,教师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思路打造新型数学课堂,让学生成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主体,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训练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1(31).

[2]佟金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2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