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

孙徽蓉

贵州省毕节市梁才学校,551700

摘要: 在当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地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又能拓展地理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环境教育思想的理解。为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合理渗透环境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对环境保护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71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注重环境教育思想与地理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在阐述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措施进行探讨。

一、立足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教材是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理知识的主要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基础性与重要性并存的地理内容。教师应有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在地理课堂中有效渗透环境教育。这样,学生便可逐渐认识到环保问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地理教师需要围绕地理教材内容有效讲解环境教育知识。例如,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等地理知识进行思考,深入探究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沙特阿拉伯缺水的原因、解决措施、措施实施的局限性等提出具体的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理解,让其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以及水资源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在探究前,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内容,为学生准备沙特阿拉伯的有关资料,如人口增长情况、工农业发展情况、城市人口数据、海水淡化情况等。同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南极冰山的资料。综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能够明白将南极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会带来哪些问题,如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

二、拓展教学资料,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地理教材中,基础性知识较多,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形成基本的认识,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产生过程,明白环境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在此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环境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教师可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从而让学生在深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首先,在认知可持续发展理念时,教师可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为学生拓展资料。在历史方面,教师可展示相关的史书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其次,在讲解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为学生引入相关的资料,如“空中农业”“鱼菜共生”“白色农业”等,这些生态农业方面的措施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借助相应的拓展资料,学生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对环境问题“点”的分析转变为对环境问题“面”的研究,进而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深层思考。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拓展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效渗透环境教育。

三、借助课外活动,丰富环境教育体验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对课堂学习有辩证的认识,不能陷入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困境中。对此,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运用地理知识。在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了解环境问题。这样,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能对环境教育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时,教师需要讲授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源的,以及固体废弃物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知识内容,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垃圾的特点与树立垃圾分类意识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可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带领学生到一处受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固体废弃物,进而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而言,在讲授“城市垃圾特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呈现数量大、品种多的垃圾的状态,向学生提出“我们在生活的城市中不曾见过如此多的固体废弃物垃圾,这是为什么呢?”等问题,并以课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此外,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做到只观察、不动手,以免被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影响。在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环境现象,以此让其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课外活动实践中,学生能走出课堂,亲身感知相关的现象,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环境教育认知水平的提升。从成长的角度讲,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夯实知识基础,还能提升实践能力,获得多个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环境知识的认识。基于此,为了有效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应做到高效实施地理教学活动。具体来说,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从立足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料、借助课外活动等方面入手,有效渗透环境教育,以此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玲玲.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合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2(16):52-53.

[2]董江美.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智力,2022(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