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学生处于形成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的重要时期,此时对其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现代的基础教育阶段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基本的任务,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应体现对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中,描述问题归纳概括其中规律并加以验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1]。创新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小学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本,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观,动态化的调整教学形式和内容。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夯实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创新及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在学生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对其进行独立思考,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2]是形成创新意识的保证。新课标强调要让数学教学回归实际应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比起纯粹的知识学习,将所学的知识创新性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为重要。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
(一)从观察出发,创设学习情境
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是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因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数学无处不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案例大多与生活所接触的事物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运用场境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创设情境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从探索中体验快乐。只有当学生充分感知才能进一步形成丰富的表象,从联想到感悟逐渐巩固知识,充分的素材积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应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思维训练的广度,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例如,以《圆的认识》这一课作为案例,教师可以依托生活中的事物,设计真实场景中圆的运用。在课堂的开始通过指导学生们画、折、量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相关的专有名词,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等活动促进学生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再通过动画模拟不同形状轮胎转动,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理解圆的几何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利用,由于创设的汽车车轮分别是三种不同几何形状的情况,使得学生有仿佛亲眼所见的情景体验。教师要设计创造观察的条件让学生进行观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学习感性材料的积累提供途径,学生也能真正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只有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充分理解,才是学生创新意识发芽的前提。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数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充分调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相比起解决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通常是更加重要的。因为提出新的问题,就意味着存在新的可能。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培养创造性,就要学会以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促进科学创新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因此,在当前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时,适当的增加一些数学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思考到创新的行为模式。例如,教授内容《线的认识》时,在讨论直线的表示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研究直线的表示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除了课本上的例子以外,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具有直线的特性?这些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这些共性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关于直线的规律?”等等。由开放性的问题引入,学生带着问题在头脑中对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检索,从而建立对教学内容的初步印象,只有学生经历主动研究和拓展性思考之后,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得以拓展和丰富。教师在教学时要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善于思考,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可能。
(三)合理选择,优化练习内容
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以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夯实学习内容。在普遍重视习题训练轻视知识学习的范围下,大部分的学生普遍依赖大量练习来提高成绩。然而填鸭式的习题训练可能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对症下药优化习题的选择,减轻学生负担就十分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习题类型的效果,选择出最优的习题来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例如,以小学二年级中对加减乘除的运用教学为例,题目“6个和尚6天用9桶水,3三个和尚3天用几桶水?”“与3个厨师烧3个饼要用六分钟,9个厨师烧90个饼需要多少久?”考察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题目本身就是对乘除运算的一种训练,属于一种习题,仅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当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完全相同,区别在于题面不同,它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相差不大。因此盲目的进行大量的训练,而不对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只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合理选择优化习题的考察内容,减少学生低效率的重复练习。多样化高效率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注。在教学创新的实践中,教师首要任务是摆脱老旧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对数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加入现代教学辅助工具,打破教学方法的沉疴积弊,使用引人入胜和别具一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对待数学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银.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外交流,2021,28(5):1181.
[2]周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2021,18(27):163.
[3]施春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21(15):31.
作者简介:
樊万慧(1989、5),女,汉,青海省湟中区人。2010年7月毕业于河南城建学院,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兼任班主任工作。爱钻研、好创新的她和学生一同在数学知识里快乐遨游,基本功扎实,曾多次参加区级教学比赛和教学技能大比武,且成绩优异,所著论文多次在区级获奖,所带班级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班级的主人,是她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