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近年来,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攀升,农村“老人村”现象已成为突出问题。由于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出,老龄化率显著偏高。农村老年人面临居住环境普遍偏差,不少老旧住房长期缺乏维护,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且存在隐患,老年人群生活艰难。2017年中国政府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于重塑农村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为全体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条件。因此,将适老化设计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老化农村发展之路,使老年人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1 老年人的相关需求特征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需求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步衰退,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能力等方面逐步下降。在视觉方面,光感敏感度下降,对光线适应能力减弱,夜间视力降低;听觉方面,老年人普遍出现听力衰退,尤其对高频声音接收能力下降,日常沟通和接受外界信息能力受到影响;触觉敏感性也有所降低,对冷热温差感知力变弱,体温调节能力减退,易受外界温度波动影响;运动能力方面,随着肌肉和骨骼衰退,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关节活动范围减少,行走步伐缓慢、平衡性降低,极易因跌倒造成意外伤害。
1.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情感依赖、归属感、成就感等多维度情感,而这些需求往往与生活环境、社会角色、家庭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逐步退出工作岗位,社会角色发生显著转变,由原本的“参与者”逐渐成为“旁观者”,社会互动减少,生活重心更多转移至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削弱。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明显,老年人与子女相伴机会减少,亲情互动降低,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愈发明显。
1.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需求
老年人在居住环境中主要的行为需求包含两大类别,日常生活行为和社交行为。对于日常生活行为,老年人也会进行洗漱、烹饪、休息等基本活动,室内设计应注重简洁、顺手、安全。设置生活功能区需减少不必要的弯曲、楼梯和不稳固设施,满足老年人低强度、短距离行动的特点。在社交行为方面,体现在静态与动态活动中。静态社交行为如闲聊、棋牌娱乐、静心阅读等,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适老化设计宜提供带有良好光线、清晰导向标识的静态活动区域。对于动态社交行为,老年人热衷于参与广场舞、健身运动、散步等带有一定运动量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往往具备较强的社区凝聚力。
2 农村居住环境适老化设计方法
2.1 安全性与无障碍设计
农村地区老年人因居住环境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极易引发跌倒等安全隐患,适老化设计需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主要在于无障碍空间和安全防护。无障碍通道要严格遵循人体工程学要求,减少高低差,若有必要坡道,坡度不应超过1:12,确保老年人行走安全。轮椅和步行辅助设备的通道宽度不小于1.2 m,两侧安装高度为600~650 mm、850~900 mm的双层扶手。楼梯和入口区域避免突兀台阶,安装安全抓杆、踏步防滑条等。在选择地面材料时,铺设不反光的橡胶材料、粗糙地砖、天然石材等,满足防滑需求、耐用持久。同时在有坡道或高差的地带,采用醒目的黄色或橙色警示色彩,使视力减弱的老年人感知到空间的高度差异。在照明设计上,夜间光源应充足、柔和,选择温暖的照明色调,避免光线过于刺眼,以减轻老年人视觉负担,光线强度控制在300~500 lx之间,确保夜间安全照明的同时不影响老年人睡眠。
2.2 环境舒适性与可识别性设计
视听环境应符合老年人视力和听力的生理特征,日间可在自然采光较为集中的区域增加窗户尺寸,或选用大面积玻璃窗;夜间则选用温和暖色调照明灯具,增强空间温馨感,减缓老年人视力疲劳。对听力逐渐减退的老年人,设计上须减少噪音源,增强声音隔绝效果,在墙面、地面及天花板等构件材料上选用吸音性好的材料,防止外界干扰。地板宜选用柔软木质材料、避免过滑,墙面、门把手、扶手等手触部位,设计选择细腻柔和、不易积尘的材料,以便清洁和保持触感舒适。在小气候方面,设计时注重通风、采光和温湿度调节。新风系统或智能通风窗,可保持空气流通,确保空间内温度适宜。乡村适老化环境中,借助庭院绿植、遮阳篷等构件调节温度,借助自然风和植被冷却空间,提升微气候舒适度,使室内外温差保持适中,帮助老年人减少气温变化带来的不适。
2.3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理念应以人性化、简易操作为核心,结合老年人特点,构建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例如,安装紧急呼叫系统,在老年人常活动的区域如卧室、卫生间、厨房等,设立易触达的呼叫按钮,确保在发生意外时老年人立即求助。佩戴智能手环或健康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连接至居家医疗系统,在老年人身体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通知其家属及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形成“智能终端—社区平台—医疗机构”的立体保障体系。。在室内智能化布局方面,结合灯光、空调、窗帘等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老年人日常活动规律合理调整。设置感应式灯光系统,在老年人起床或走动时自动点亮,保障夜间活动安全。空调、地暖等温控设备则应与环境传感系统联动,自动调节居住空间内的温度、湿度,确保环境舒适度。智能窗帘根据光照强度自动开闭,保护老年人的视力、调节室内亮度,尤其是在炎热或寒冷天气中实现遮阳或保温。
2.4 文化与生态的整合设计
农村老年人对环境较为依赖,主要是因为深植根于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将传统农村建筑材料、地方特色植物以及乡土结构形式,纳入适老化设计,不仅让老年人感受到熟悉和亲切,也在日常生活更贴近曾经的记忆,减缓因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和孤独感。比如,依山傍水的村落环境可在村口、宅前,植入耐候性良好的本土植物,保持自然美观,也避免外来植物入侵。设计中,不单是堆砌绿化数量,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耐寒、易维护的植物,如银杏、槐树等作为主景植物,配以四季变化的灌木、地被植物,使村庄的自然景观既具观赏性,又符合生态需求。此外,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符合老年人“邻里型”居住格局。布局上以村落传统“合院式”或“围合式”结构为参考,设立小尺度的庭院、廊道和公共活动空间,使老人保持适当的邻里关系和互动空间。在地景设计方面,结合村落地形特征,将水系、田园风貌融入到整体规划中。在适老化步道旁引入小溪、鱼塘等乡村水景元素,为老年人提供亲近自然、静心散步的空间。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居住环境适老化设计,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深入分析生理、心理、行为需求,本文提出了安全、舒适、文化融合等设计策略,以期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未来适老化建设需要政府、社区、设计师及老年人本身协同参与,提高设计落地的可能性和实际效果,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希望乡村居住环境适老化设计能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地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