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时期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李佳秀

哈尔滨市延寿县庆阳学校,150778

摘要: “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维教育中,教育部的主导和干预提供重要保障,学校的合作组织及合作内容提供发展基础,社会组织提供外部支持。基于我国实际,我国初中可以在建立多元主体的运作方式、构建完备的合作育人体系、以及探索特色的育人合作之路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新时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系;再认识
DOI:10.12722/ccn.2022.15700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内涵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作关系,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首先“三位一体”的合作共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校、家庭及社会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作用于子系统中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其次,“三位一体”育人合作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国民教育素质,以及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新发展的需要。第三,“三位一体”的育人合作可以提升家长的养育技巧和教育水平,也是有效挖掘家长资源的重要途径。最后,社会在为学校、学生、家庭社会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促进社会自身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足

(一)家庭原因

家长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其参与家庭、学校、社会活动的意愿与实际效果。一般来说,家长的文化资本越多,其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视程度越高,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更高的合作意愿,进而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投入与参与度更高,反之亦然。

(二)学校原因

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仔细考虑学校、家庭及社会伙伴关系如何长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执行政策或满足质量模型评估的基本要求而设立合作组织。学校必须警惕把学校、家庭及社会伙伴关系当作追逐奖项的另一条途径,因为奖项是为了切实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而不是为了达到目的。竞争和标杆管理在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是健康的,但过多的竞争和标杆管理会使建立伙伴关系成为创造和操纵证据的一种活动,而不是对现有学校文化的真正改善。

(三)社会原因

现有社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教育没有足够的学术研究找到相应的位置,实践教育体系不够健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殷切期望,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两点一线,没有时间去了解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更谈不上去了解社会问题。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教育模式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1.善于提高家长的品德修养

家长各自的文化水平不一,育人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参与家校联动育人的能力也就各有差别。这样很容易造成部分家长联动育人“边缘化”,久而久之甚至会丧失育人信心,胆怯于参与学校教育。因此,要提升家长参与联动育人的能力,就要对家长进行系统正规的培训,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参与家校联动育人的能力。

2.加强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能体现教育的公共性,而这种教育的公共性就要求教育参与的开放性,无论身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阶层如何,家长都有权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要考虑到弱势阶层家长所处的现实环境,坚持民主平等的观念,消除弱势阶层家庭参与家校联动的边缘感和无力感,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家校联动教育的过程中来。

3.注意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

除了直接参与培训,还可以通过班群或其他网络平台加强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或者参与线下的教育讲座,推广育人理念、交换育人经验,实现家长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家校联动育人的展开。

(二)重视挖掘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1.在教学中突出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和学校责任的划分也是为了提高家校联动育人的实效性,通过一定的沟通与联系切实解决学生思想素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表面上的热闹非凡,实则效果甚微。因此家校联动的切入点应该是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中学生的网瘾问题为例,初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思想免疫力还是稍有欠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无法自拔,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思想政治课、班会等多种活动进行网络法制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自律自觉地文明上网。

2.在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担当起家校联动育人“领路人”的角色,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向教师和家长宣传和讲解家校联动育人的观念和普及现阶段我国的家校共育政策,使教师和家长能够了解国家对于家校联动育人的重视,倡导教师和家长将联动育人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和家庭教育中,从而推进教师和家长参与家校联动育人积极性,改变现在的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的状态,认识到家庭和学校积极有效的互动合作,能够改善学生“思想偏激”“道德滑坡”等问题,进而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社会教育的依托作用

1.学校不是“桃花源”

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对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已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的需求,这种供需矛盾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观念。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打破学校的围墙,建立学校伙伴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价值。

2.主动为当地政府出谋献策

建立自上而下的合作组织,统筹协调运作育人合作的实施,保证学校、家庭及社会合作的持续性和科学性。建立育人合作队伍,包括但不仅限于教育专家、校长、家长志愿者、社会代表等,提供合作咨询指导的同时,承担培训学校、教师及家长合作能力的责任。

3.要求乡镇、村干部密切配合学校教育

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是建立在信任和分担责任基础上的,它们在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中利用社会资本教育儿童。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调动全社会的合作氛围。利用以社会为依托的育人力量,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并将其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学习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向社会开放,将社会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鼓励并引领学生服务社会并培养志愿精神。

结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及社会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子系统,它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在全球社会教育民主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学校更需要与家庭、社会相互协调与合作,使教育系统不断向平稳、和谐、有序的状态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