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如何通过有效设置课堂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马微

东宁市第一中学,157299

摘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探究的作用十分突出,课堂问题探究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依托课堂问题探究,有利于推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然而在当前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探究中,很多教师没有关注问题探究的价值,只是简单的提问,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过于刻板,过于肤浅,无法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围绕着问题探究的实际情况,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把握探究问题设置的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让学生可以在问题探究中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探究;综合思维
DOI:10.12721/ccn.2024.157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为了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学习能力,本文围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利用有效的课堂探究问题设置和实施,促使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的策略,希望能够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探究问题

围绕地理素养的基本内容,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和综合素养、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基础,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展开高中地理问题探究教学,能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高中地理课堂的核心,对课堂探究问题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宇宙中的地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认知天体系统,了解太阳系结构和比较各大行星特点,说明地球是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综合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这章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下问题:“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是哪里?地球有什么普遍性和特殊性?地球上为什么能存在生命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思考,地球所处的位置是在哪里?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呢?就要确定宇宙中其他星球的位置。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怎样体现的?也需要对比其他的星球,如水星、金星、木星,这样才能对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进一步的了解。紧接着地球中存在生命体的关键要素,也就回答了地球中为什么存在生命体这一问题。通过这些有效问题的设计和探究,就可以将整节学习内容形成知识框架,让学生对地球位置有明确的认知,意识到地球的独特性。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能够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借助课堂问题探究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究方式的有效性。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统一,同时问题也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拓展性。如果问题过于直白,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探究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难度较大,也会影响学习的深入。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学会在设置探究问题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拓展材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问题的设置,结合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讨论,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哥伦布航海路线示意图来对气压带、风带内容进行讲解。可以给出哥伦布1492年航海路线示意图及两天航海日志:“出发:9月8日星期六,一阵风从东方刮来,这阵风推动舰队稳稳向西行驶,航行最顺利时,一日可前进293公里,而且强风始终没有平息。返程:1月16日星期三,船逆风航行,缓缓向北航去。1月31日,风向转变,西风猛然刮起,这阵风似乎是朝着家乡吹去,帆船受风紧绷,一路顺风,高速横越大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拓展性的探究问题,“同样的距离为什么行程时间不一样?”“行程过程中出现不同的风向,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接着回顾热力环流知识,把其置于地球仪上,依据假设条件,单圈环流怎么形成?三圈环流怎么形成?近地面风向如何?这些问题的设置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演示讨论,交流彼此想法,再利用媒体动画对比,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和成因。接着设置探究问题:这些气压带风带分布在哪里?有什么规律?结合哥伦布航海日志,找到原因了吗?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掌握正确的课堂问题探究时机

在课堂上探究问题,要把握合适的问题数量,尤其是把握好问题的探究时间,再有针对性地展开探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适当地组织探究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思考与表达,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洋流》一节中,过去这些问题的问题设置大多是让学生来讲出洋流的运动轨迹,洋流的运动方向,甚至以固定化背诵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讲述洋流知识,可以在课前导入中进行有效引导,教师可以通过玩具鸭子旅行的教学情境创设问题:从太平洋坠入海中的玩具鸭子,为什么会出现在距离入海点万里之外的地方?你能推测它们的运动轨迹吗?若干年后还会回来吗?提前设置趣味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学习。在课堂上对洋流概念、成因以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进行学习后,在课中又提出探究问题:盛行风的方向和洋流的运动方向一样吗?为什么?理想的洋流分布模式是怎样的?对比教材洋流分布图,这和实际分布相同吗?学生学习掌握了洋流分布规律后,不同小组的学生对照不同的洋流运动轨迹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经过最终的讨论分析小组呈现问题的答案之后,学生就会对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有更系统更深刻的了解。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围绕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特别是综合思维的培养,高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握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设置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能够高效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自身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珍.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36):116-117.

[2]贾小云.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探究[J].学周刊,2019(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