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关键阶段,重视终身学习教育培养和认真贯彻学习实践好我国大学生建设特色小康社会主义的各种科学发展核心思想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一个全面提高学校终生教育终身教学质量,实现健全德育育人的学校终身教育学科发展伟大目标,使学校终身教育向更好的科学发展整体方向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以德育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一、中学生面临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一)中学生“重视知识、重视素质”的现状没有真正的变化
2009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学的"重视知识、轻视质量"的状况。但是,受中考和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的管理层仍然认为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素质教育是软的部分,甚至可以忽略。
(二)信息时代学生价值取向的模糊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话语空间,各种社会思想都在迅速传播。面对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信息时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辨别能力尚缺,很容易受西方物质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影响。甚至中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师长的崇拜与感恩,而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误导,使得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陷于模糊状态。
(三)家庭和社会教育不足,无法形成合力
在如何培养和引导实践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民族核心理想价值观方面,家庭和国际社会普遍欠缺良好中学生道德教育,严重依赖学校。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是家庭独生子,父母太过疼爱他们,中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同情心,承受自然挫折的适应能力低下,严重直接阻碍了学校中学生自身德育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不良的学校社会道德氛围也严重影响着了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从建设社会主义角度来看,社会没有基本形成践行社会主义马列核心思想价值观良好教育风气,存在学生道德修养衰退、信仰修养缺乏等社会问题。学生面对那个的话,他们很容易困惑。特别是我校所在地——金峰镇,作为草根工业的发源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物质生活丰富,与国内外的联系更加密切,造成了学生思想更加开放,受国外思想的影响更加显著。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加困难。一般来说,家庭和成人社会对一个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可以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家庭和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一些缺陷也可能会直接降低到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力水平。
二、讨论培养和实践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加强信仰教育
坚定信念前行是思想培养和深入实践践行社会主义国家核心思想价值观的重要原动力思想源泉和重要精神支柱,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密切息息相关。思想政治上的坚定信念来自思想理论上的明确。只有牢固掌握了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核心思想概念,才能明确有利于行动的正确方向,立足于脚下,更自觉地深入实践践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核心思想价值观。金峰镇作为福州市超一流经济强镇,对此,学校充分发挥了党内政治宣传第一阵地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深化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爱国升旗仪式。为了加强学生的社会公民法治意识,“宪法晨读”活动有效加强了广大学生的政治法制道德意识,建立了践行社会主义国家核心思想价值观的思想培养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人格素质基础。
(二)创新教育的构建
只有经历了心里的事情,才能真正记住。为了切实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的有效衔接性和紧密联系,加强学习践行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核心思想观和价值观,学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水平。
(三)模范引领
社会需要模范,思想需要导向,模范力量无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模范的榜样引领。因此,对中学生采取模范的榜样引领行动,会更具体、更明智。例如,学校不断地探索寻找、挖掘周围的一些先进事迹,继续组织开展典型校园代表人物的宣传活动。从进行宣传、推荐、选定、宣传作品到举行颁奖仪式,模仿“感动中国”的模式,让学生切身体会榜样的力量。
(四) 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培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金峰镇作为长乐区最繁华的乡镇之一,物产富庶。多元化的价值观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迷茫和混乱,家庭、社会的消极现象、阴暗面直接冲击中小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五天的教育抵不过一个星期六”,“学校的45分钟教育抵不上家长一句话,抵不上社会一分钟”。要想让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逐步达到“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佳境,应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网络。
三、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中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推进这一战略任务的实施,需要中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徐涌金.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3,(06)。
[2] 马晓南,佟会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07):26-27。
[3] 于俊如,董翔.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现实背景、基本内容与培育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