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个体心理差异研究

柳叶 修翰江 赵雨 赵宇虹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 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表现进行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能力、气质、兴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提出了差异化教育、关心弱势群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方法,以此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大学生;思政教育;个体心理差异
DOI:10.12721/ccn.2022.15716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心理差异也比较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培养,必须要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制定教学策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展开思政教育,确保大学生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

一、高校思政教育忽视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问题

第一,忽视学生个性,按照相同的标准要求学生,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导致思政教育效率较低。教师完全以教材和课标要求为主,很少会考虑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和体现,单方面地灌输知识和提出要求,只会让学生更加抗拒思政教育。第二,忽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教师简单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要点,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力较差,只能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思政教师很少会变换教学模式,没有注意弱势学生群体的需求。第三,缺少沟通交流,在大学教育中,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教师基本不会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缺少了解。

二、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表现

(一)能力

大学生能力的差异是个体心理差异的外在表现,能力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大学生能力高低,很多因素会对能力产生影响,有先天的因素,如大学生的智商,更多的是后天因素,如大学生的成长教育环境、学生个人的努力等,如果大学生在某方面有一定不足,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能力,例如,当学生记忆力较差时,可以反复进行记忆,学习某些技巧,通过专项练习提高某种能力,缩小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在大学教学中,需要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而大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从学生能力的差异判断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让学生的能力均衡发展。

(二)气质

可以从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判断大学生的气质,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比较腼腆、内向,喜欢安静的环境;有些大学生性格外向,比较活泼、好动,非常愿意和他人交流;有的学生比较自卑和敏感,经常会误解别人的话语,认为自己受到嘲笑和否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气质上的差异,就能够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

(三)兴趣

大学生对某个领域、某个事物产生较大的兴趣时,往往会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能够反映出个体心理差异。大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并不注重思政教育,这是因为学生并不能从思政教育中发现乐趣,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路,将思政教育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就能够让大学生专注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查找一些与游戏、艺术、体育运动有关的案例,根据案例引导学生,将兴趣和思政教育相结合。

(四)价值观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大学生很容易受到非主流观念的影响,个体心理差异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想让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解,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价值观影响。

三、基于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创新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保证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不可以过度限制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不断创新,挖掘自身的潜力。教育人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各类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方案,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心形式,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才能和特长。

(二)重视弱势群体

高校思政教育很少会变换教育方式,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非常有限,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不同的教育技巧,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确保思政教育能够对不同个性和不同心理的学生起到作用。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较差和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很容易被老师忽视,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很少和同学、老师交流,这类学生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教师往往注意到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不重视弱势群体,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使弱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要建立系统化的思政教育体系,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让思政教育更加有趣,让思政教育的内容个更加丰富,吸引弱势学生群体,激发大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积极性,让大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和讨论,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弱势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都发生较大的变化[1]

(三)定期进行沟通

高校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经常和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保持平等的态度,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不要强制学生做某些事情,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当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受到尊重后,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提出的内容,形成正确得的价值观念,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学习状态。高校思政教育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发现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后,要对思政教育的方案进行调整,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在思政教育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分析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不能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进行教育,这会让学生抗拒教师,可以将自己当成大学生的朋友,引导大学生放下内心的戒备,接受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遇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时,要努力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以不同的状态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让当代大学生更加自信和独立[2]

结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心理差异,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有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高校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观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使思政教育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鲁鹏,刘聪聪.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个体心理差异创新对策[J].山西青年,2020(08):134.

[2]杨静.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个体心理差异创新对策[J].现代交际,2019(1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