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改革浪潮,基础教育理念持续更新,各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方法和思路也开始转变,为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当前改革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突出的应用价值,但是具体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依然值得深思。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一)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探究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然而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探究机会较少,学习缺乏自主意识。有效的问题情景能为小组学习提供适宜的话题,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分享经验、各取所长,使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传统数学教学中,课上的互动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参与课堂训练,个性难以释放,课堂氛围沉闷。有效的问题情境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激发,能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空间,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大胆尝试、积极思考,具有较好的参与意识。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可以使枯燥无趣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运用知识,发现数学规律,能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进行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将数学课本中需要讲述的新内容知识点置于某个情境当中,通过有关情境的分析来讲述数学课本中有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程知识,以更为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行日常的小学课程学习。但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点来进行。相比较普通情境而言,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深入情境当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譬如,在学生刚刚开完运动会后,教师倘若要进行小学数学课程中与圆周长计算相关联的知识点教学,便可以通过学生刚刚所召开的运动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在上一周召开的运动会上进行了许多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是非常考验你们意志力和体力的,那就是长跑。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进行长跑项目的时候,所有参赛选手都是在同一条直线的跑道上起跑的吗?”“不是。”“那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在进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你们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起跑?”在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发生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关联,因此学生不会有陌生的感觉,并且会深入相关情境中去进行有关知识点的学习。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
(二)进行惯性认知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由于简单的认知而对某件事物进行不经事实的确认和分析。换句话说,某些事物的真相可能与学生本身的认知相去甚远。教师可以此为基点来创设日常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最终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量单位时,可以在课程引入的过程中向学生发问:“100克的棉花和100克的铁,哪个更重一些?”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惯性认知,单纯认为棉花要比铁轻一些,因此觉得100克的棉花要轻于100克的铁。但实际上100克的棉花与100克的铁在重量上是相等的,因为它们都是100克。换句话说,想要知晓某物体的重量,不能依靠某物体的兴趣粗暴进行判断,而应当关注最终的测量数据。在这一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由于自身的惯常认知被打破,而激发起较为高涨的学习兴趣,立马投入日常的课程学习当中来,这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更好的改善,也使日常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更为浓厚。
(三)进行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正处于课程知识学习与理解的黄金年龄阶段,但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对趣味性事物的了解欲望要远远高于对枯燥乏味的事物。换句话说,更为有趣的课堂教学知识更容易吸引学生进行日常的学习。但小学数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稍显枯燥乏味,倘若以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来进行,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尝试进行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货币计量单位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为充分地认识或熟悉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小型商场情境,让学生使用货币学具充当真实货币进行买卖活动,通过相关活动来进行货币计量单位的学习和深入运用。这种趣味性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打造多样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积极创设多样的情景,既能带给学生新奇的学习体验,也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情景,合理地运用教具、多媒体,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数学,打开学习思路。除了师生互动,还应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相互学习,在多样的情景中思考数学问题,积极发言。比如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个生活问题考验学生,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统计数据的场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作用和操作顺序,以及如何从统计表中获得有用信息。接着,教师提问:“我们班有38人,如果要统计社团活动报名人数,应该怎样做?请你们分组讨论一下,然后说出你们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利用课上看到的统计表分析数据,有人负责绘制表格,有人负责总结社团项目,讨论结束后各组展示统计表,并介绍本组的讨论成果。在展示环节可以发现,大家的统计表不完全一样,有的小组只列出了全部的社团项目,有的小组还在表的最后一列增加“其他”项。通过小组展示,一些小组认识到思考中的漏洞,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做题中就能有效避免思考不全面的问题。
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比较突出,各学科教师都善用情境教学法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难度较大,面对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差、生活经验不足,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问题情境应用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综上,本研究认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建议学科教师合理构建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路风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0-72.
[2]闵成林.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