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镜阑尾切除术作为根治阑尾炎的主要手段,因其创伤小、疼痛轻等特点,越来越受更多患者所采纳,然而,由于手术操作、麻醉、C0。如何有效的缓解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成为术后研究的重点.目前西医主要有术后服用胃肠道动力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等方法,且疗效不确切。针刺疗法因其简便、快速、廉价、无需口服等特点备受青睐,且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阑尾穴作为经外奇穴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针刺阑尾穴对协助阑尾炎诊断、预防阑尾术中牵拉反应及治疗阑尾炎具有明确临床意义,但是否对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存在促进作用,未曾有过研究,故设计此临床试验,目的在于探讨针刺阑尾穴对腹腔镜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否有促进作用。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入住贺州市中医医院普通外科病房6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手术操作时间在0.5~2.0小时之间;术中出血量≤20m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临床表现:持续性右下腹痛,多伴随高热,体温达38℃,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②腹部体检:右下腹有固定压痛,伴肌紧张;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尿、便常规一般无异常,C反应蛋白可升高;④影像学检查:超声可显示阑尾肿胀,阑尾周围有渗出液积聚.
1.3纳入标准
2.治疗方法
2.1常规治疗
①所有入组患者均予全麻术后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半流食或禁食,静脉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②两组受试者均予注射用头孢他啶皮试,皮试阴性者,予0.9%生理盐水100ml+注射用头孢他啶1g静脉输液,一天两次,另加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输液,一天两次.皮试阳性者予0.9%生理盐水250ml+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0.6g静脉输液,每天一次.两组病例均予术后基础治疗,如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两组病例在试验期间均禁止使用盐酸甲氧氯普胺、吗啡、盐酸布桂嗪、灌肠等可能影响胃肠功能药物或治疗。③若入组患者出现其他情况,如实记录,并及时对症处理.
2.2针刺治疗
治疗组在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6小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穴:阑尾穴(双).手法:采用0.3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以单手指切进针法进针,针刺阑尾穴予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2次.对照组不予针刺干预,只进行常规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注:每48小时为一观察疗程,若肛门出现排气即可停止针刺。
4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应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使用均数土标准差(7±S)形式来表示。
5.结果
5.1两组受试者首次排气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首次排气时间比较(7±S)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首次排气时间比较,P=0.01<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5.2两组受试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7±S)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P=0.001<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5.3两组受试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受试者肠鸣音恢复时间(7±S)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P=0.000<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5.4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见表5)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7±S)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住院天数比较,P=0.010<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6.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分别是(7±S)15.42±2.20小时、31.94±4.81小时、9.8±1.16小时、3.59±0.89天,对照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分别是(7±S)17.45±2.21小时、36.10±4.82小时、13.15±1.23小时、5.00±0.72天,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肛门首次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在术后6小时脘腹胀满、胃脱疼痛、恶心呕吐中医症候单项评分及中医症候总分比较中,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受试者在术后24小时、术后30小时、术后48小时脘腹胀满、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中医症候单项评分及中医症候总分比较中,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数据说明治疗组在组肛门首次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等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均由优于对照组,在平均住院日方面少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治疗组治愈率为23.72%,显效率为26.85%,有效率为49.53%,对照组治愈率为16.35%,显效率为19.73%,有效率为63.9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从传统医学角度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人体体表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体表穴位的刺激,激发了脏腑对自身功能进行正向调节,从而促进患者术后胃肠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