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作为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在教育形式上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人才夯实基础。因此,幼儿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社会的接触,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其中的乐趣。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是形成语言和行为逻辑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教授其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为幼儿将来走进社会和融入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特定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可以在特定的游戏主题和情境中,与同伴、老师进行交往互动,学会通过交流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进而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善于以情激情
《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常常受到老师的态度和参与程度的影响[1]。”由于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始终面带微笑才能引导幼儿进入开心快乐的活动氛围之中。教师的微笑可以向孩子传递爱的情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交际方式。幼儿的态度和行为会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变得与其相似,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人都彬彬有礼,幼儿自然也会以礼待人。在一日生活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常以微笑面对他人,让他们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微笑带来的快乐,从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发展。在社会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当老师用积极阳光的姿态面对幼儿时,实际上也会促使幼儿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只有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
二、把握幼儿前期经验,给予有效回应
社会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它不是在给孩子传授知识,而是侧重于帮助孩子梳理经验,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对孩子的发展状况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还要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孩子解疑答惑,这样才能以自身的教育智慧与孩子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当然,老师回应孩子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其常年累月的积累和学习。比如,在社会活动中,当孩子看到护士阿姨微笑时,孩子们说“这位阿姨很好”,但好在哪里呢?老师总结归纳:阿姨的微笑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变得坚强、勇敢。当然,社会活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精彩归纳,比如对交警、售货员、老师等的回应等。总之,老师有效回应的能力需不断地锻炼和提升。
三、注重幼儿的体验与经验
在社会领域的活动中,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尤其是涉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老师制作的PPT课件就来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发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在其熟悉的环境中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利用一日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来开展游戏活动更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活动中,老师借助故事发展幼儿的认知,通过和幼儿的谈话、讨论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故事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那么,在幼儿看到小蜗牛的微笑时,也就体验到了别人的情绪情感。教师引导幼儿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慢慢延展到家庭、幼儿园、社会,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发展其交往能力[2]。老师以生活为载体,提炼出适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游戏,借助图片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幼儿园、医院、马路、超市等),让幼儿通过与图片的互动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要给他人送微笑,通过幼儿的表述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看出,幼儿在玩“传递微笑”游戏的时候,也在经历和感受与他人相处、交往的过程。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介入,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在社会活动中,幼儿前期情感、知识、经验的储备非常重要,离开了现实社会,离开了真实生活,远离了已有经验,那么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老师采用幼儿生活中的照片和视频,让他们更多地换位思考,也为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在幼儿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提升操作的灵活性,并加强活动的实践性,同时,提高活动的体验性,并发掘有效的社会资源,制订一套合理的活动方案,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借助客观评价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从而使得幼儿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
四、参与社区活动,创设对话氛围
社区的人文气息、自然环境、设备资源等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可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让幼儿融入社区这个大环境,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了解社会,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与社区对话的氛围。社区主题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家长和社区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从而更加支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并认识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与家园以及社会的良好互动。在父母和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会聆听、感受,发现生活,建立对社会的初步认知。
五、利用社区环境,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幼儿的社会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因此在组织各类社会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促进家长、社区、幼儿园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合作。例如,组织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去社区菜市场买菜,让幼儿学会怎样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购物品,并与菜市场的阿姨进行沟通交流。除此之外,让学生与菜市场的贩卖员进行讲价、砍价等,也能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沟通达到自己的交流目的,或者在举办环保活动时,让幼儿学会与社区里的居民打招呼,并向居民宣传环保意识等[3]。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社会活动任务,让家长在空闲的时间陪同幼儿共同完成,并做好记录,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分享。在幼儿参与这些活动时,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交往互动,使幼儿学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社会活动教学时,应该从幼儿的主体出发引导幼儿发展,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融合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一日生活里。必须搜集合适的材料,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制订出三维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标。为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有责任让他们学会爱、懂得爱、付出爱。
参考文献:
[1]李建群.运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价值与路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21(04):79-80.
[2]邓秀琴.在晨间户外混龄运动区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J].福建教育研究,2020(10):14-16.
[3]林桢,陈奕荣,林永乐,林其羿.3-6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10):104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