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电力营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在电力企业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日益广泛,有效完善了现有的营销理念以及管理技术。而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窃电行为,窃电不仅违法还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在实践中必须要解决电力系统中存在的不合理用电以及窃电等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电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1电力营销大数据建设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电网体系的改革,目前整体呈现“5+2+N”的发展体系。随着2020年国家电网发布的关于“数字新基建”的相关要求,国家电网也着重开展了十大重点项目的建设,当年我国电力系数数字化建设规模达到了2210亿元,而在电力系统中数字化的占比为82%,主要包括了智能电网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巡检运维以及能源管理等相关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区块链等相关技术的占比为整体的18%,受到智能化、自动化建设需求的影响,预计2025年,我国电力系统中数字化建设会达到3700亿元,总体上来说年均复合增长率会达到10.85%。
在电网自动化发展、营销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支持之下,2023年全年社会的总用电量预计达到9.1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6%左右。而在此种环境中,为了切实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合理应用营销大数据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必须要重点分析窃电问题。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技术与手段进行处理,无法有效满足实际需求,也不利于电力消费秩序的改善以及优化。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合理应用电力营销大数据技术,这样才可以切实提高综合管理效率,构建完善的大力营销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切实满足实际需求。
2窃电带来的影响
2.1对电力供应企业的影响
窃电行为会导致电能消耗得不到计量,使电力供应企业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造成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此外,由于窃电现象的存在,电力供应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窃电检测、设备维修和处理工作,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压力,若资金不足,还会影响电力的正常供应。
2.2对用户的影响
首先,窃电者非法接线、串联电表等,会导致电压不稳定、频繁跳闸、电器设备损坏等问题,给用户的正常用电带来不利影响。其次,窃电行为会使电力系统超负荷运行,容易发生电力设备过载、烧毁等安全事故,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3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部分用户通过窃电行为低成本或免费获取电能,不仅侵犯了电力供应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会影响正常的用电秩序,破坏电力市场的公平原则,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3电力营销大数据在反窃电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3.1“内协同”与“外联动”相结合
1.强化专业协同,打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的内稽外查体系。反窃查违作为营销后端专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业扩报装、计量采集、电费电价、分布式能源等前端业务的管理水平,是营销全业务管控的“千里眼”“风向标”,因此,守好前端业务关口是关键。要着力做好专业协同,把好业扩新上关、电价审核关、计量验收关,杜绝设备带病入网;推动构建数字化稽查,横向协同纪检审计、纵向联动网省公司,打通多专业、多系统数据壁垒,优化失压断相、零火电流不一致等异常稽查规则;深化反窃电流程管控,严格落实“查处分离”机制,分级分层挂牌督办、逐一销号,剖析窃电内因、形成闭环长效机制,实现异常整改和规范管理“双提升”。
2.强化政警企合作,深化“电力信用+失信惩戒”
模式落地应用。坚持“政府主导、电网主动、属地主责、联合整治、规范有序”窃电严查严打专项行动,全要素协同互动、全过程互联闭环、全方位合作共赢。压实积案难案处理责任,强化溯源打击力度,针对查处困难、久拖不决、涉黑涉恶、职业化窃电案件,主动对接公安机关挂牌督办,深挖扩查、源头打击,营造“不敢窃、不能窃”的良好用电秩序;发挥失信惩戒作用,加强与银行征信中心、“信用中国”等信用机构交流合作,促请政府将违窃用户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常态化报送违窃失信用户数据,将失信惩戒落到实处。
3.2科学应用智能感知装置和监测系统
电力计量领域的反窃电工作是保障电力安全和公平使用的重要环节。科学应用智能感知装置和监测系统是提升反窃电能力的关键举措,其不仅涉及对电力使用情况的监测和管理,还包括对潜在窃电行为的预防和打击。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应用先进的智能感知装置,实现对用电场景的智能感知和监测。利用用电量曲线识别技术,将正常用电的电量曲线特征与非法用电的电量曲线特征进行比对,从而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高对窃电行为的识别和预警能力。
其次,监测系统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对电力设施和用电场景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录像,以便发现盗窃行为。监测系统还可以与智能感知装置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反窃电监测网络,实现对电力设施和用电场景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对窃电行为的实时监测和响应能力。
最后,应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是智能感知装置和监测系统高效结合的重要支撑。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各种感知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构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功能丰富的智能感知网络。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实现对感知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异常,为反窃电工作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建立窃电行为的模型,提高对窃电行为的识别和预测能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窃电行为。
3.3完善监管体系
为了提高反窃电工作质量,对作业监管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则要综合实际状况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在实践中要综合电力企业实际状况以及需求,基于反窃电检查作业标准以及流程,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小组,明确工作重点,了解工作主要内容,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监督控制,这样则可以充分保障反窃电工作的有序开展。
对此,在实践中要做好数据采集以及综合分析,提高数据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电力企业要合理应用各种信息化设备以及技术手段,简化用户端,这样则可以有效降低电量消耗等问题的出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用电检查,通过安装智能化电表、强化线上分析监控能力、依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控制窃电行为、引入新型反窃电技术,有效识别用户窃电行为,同时还需通过警企联动规范窃电行为查处过程,加强反窃电巡视检查,建立反窃电工作责任机制,在科学检查、联合惩治、责任分配的基础上,保障电力企业用电检查中反窃电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进而有效降低窃电行为发生率,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卢娜,王辉,刘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反窃电实践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18):155-157,161.
[2]廖涛,张卿瑜,郑建华,等.数据召测技术在反窃电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用电,2023,38(8):18-19.
[3]张雅欣.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的反窃电技术与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2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