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安全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农文俊

广西南宁市秀厢小学,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普及,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体育活动。为了保障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性,家长和学校应当共同关照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将学生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一次的体育活动中。为了保障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的安全,不会出现危险,本文主要针对如今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学校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学体育;安全教育;安全措施
DOI:10.12721/ccn.2022.15807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功能的关键。近些年,学校从安全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学的安全性,力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便于他们更好的成长。对此,教师有必要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各种举措制订安全防护措施,以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运动中获得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为日后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一、体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营造高质量体育环境

在体育课程中引入安全教育,能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安全环境。安全性教育一方面允许教师在课前确定相关的教学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安排适当的课后活动,消除危险活动区域,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分区也能使各种活动不受干扰,确保所有活动的安全。另外一方面,教师可提前检查体育用品,确保物品的安全,使学生在使用中不容易因物品的损坏而受伤,确保物品的安全。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创造优质、安全的教学环境,让孩子的活动在安全的地方进行。

(二)促进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安全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锻炼,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第一,教师可为学生制定体育课程要求,让学生不断完善运动服,适应运动规律,使学生真正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第二,安全教育的渗透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明确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素质教育。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传授学生在运动中避免受伤的技巧

小学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集体活动和大量的户外活动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体育运动是能够锻炼全身的一种活动,学生的热身活动非常重要,若是意识不到位,动作不到位,或是运动幅度过大,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当今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父母的呵护。因此,学生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体育热身活动的重要性,热身的目的是为了让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避免肌肉拉伤。因此,严格遵循体育规则,合理使用体育机械,对于保护小学生身体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让学生在运动中形成深厚的友谊。教师应当告诫学生量力而为,针对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体育运动。在运动结束之后,放松身体,从运动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运动结束后学生应当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切记不可大量饮水,学生学会了相关安全技巧,就能在运动中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

(二)面对突发状况时学会自救

即使体育教师教授给学生十分健全的预防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事故具有偶然性,教师应该需要教授学生真正有效的自救知识,如何进行真正有效的自我抢救。保证学生在遇见真正的危险时,不会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比如学生不甚摔倒时,教学生如何正确包扎,在学生出现危险状况时,教师为其提供帮助,一旁的学生可以帮助受伤的同学包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详细的讲解,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及时向教师汇报,不可以使用错误的方式进行抢救,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方式之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判断事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进行自我抢救,避免情况恶化。

(三)将安全规范落实到生活当中

在近些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课堂中经常发生一些教学事故,这不仅影响课程正常的开展,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这类事情发生的频率过高,大部分是因为没有严格落实相关的安全条例。因此,安全条例不能被当作摆设,师生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条例,教师在教授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主要讲解课程内容,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好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此外,教师在结束课堂内容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学生不仅要遵守课堂纪律,更不能在教师不允许的情况下离开教学区域,不能与同学进行打闹,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将学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体育活动,比如说会造成身体损伤的活动,需要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在体育课堂活动期间的安全性,避免发生一些让学生身体受到伤害的事情。

(四)重视学生的安全心理培育

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安全,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体育教师应当重视的。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并观察学生的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异常的心理状况,应当进行及时疏导,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不能让学生产生压力和攻击性的行为,不能因为情绪的差异影响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健康安全,同时教师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除此以外,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腼腆,在参加体育活动后有时会出现不舒适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及疏导,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在整节体育课堂中,教师都应该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安全教育和课堂内容的教授,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能够愉快地享受体育锻炼。

(五)加强对体育器材的管理

体育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工具,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不同体育项目要点的关键,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并促使他们形成运用意识的重要所在。加强管理体育器材,能够在避免学生受伤的同时,优化训练效果,为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还能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便于更好地开展体育训练。

比如,定期对体育场地进行勘测,确保跑道的安全性;对各种体育教材,如篮球框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上报,请专业人员进行维修或者是更换;或是对于投掷物体的选择,如沙包要看重做工,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沙子的情况;对沙坑的选择,要尽可能用江沙或是海沙,这些优质的沙子能够保护学生的腿部,在落地时有一定的缓冲。此外,还要传授学生正确使用体育器材的方法。部分学生出于对体育器材的喜爱,总喜欢摸摸看看,甚至将体育器材当作玩具和其他学生玩闹。这种行为会提升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此,体育教师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制止,并告诉他们正确使用体育器材的方式,以便学生能够自觉改正不当使用体育器材的行为,促进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体育教师有必要从安全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此体育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耐心,在实际教学中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如此才能为学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促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获得有效的提升,从而体现出小学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许卓群.基于安全教育视角的小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1(26):103—104.

[2]余雅.基于安全教育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J].小学时代,2020(5):45—46.

[3]谢杏梅.如何发挥小学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