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是一种在精神科病房中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精神病,跌倒问题越来越严重,是最普遍的一种安全事故。因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别的人群,长期处于密闭的环境中,再加上使用抗精神药物后所产生的副作用,使其更容易发生跌倒。据报道,跌倒是造成长期精神病患者骨折的最重要原因。跌倒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生存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增加患者的医药费,严重时还会引发医患纠纷[1]。因此,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病情特殊,长期居住在密闭的环境中,同时还会出现其它慢性病,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运动受限,住院过程中容易出现跌倒,影响预后。精神科与其它科室不一样,患者的自我影响因素很多,医务人员往往由于工作量过大,无法对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更多的关注,特别是由于护理不当,导致跌倒,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探析了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8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抽签法分二组。每组例数40。
其中实验组年龄61-76岁,平均(67.21±2.66)岁,男29:女11。对照组年龄62-75岁,平均(67.78±2.56)岁,男27:女13。两组一般资料统计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对疾病的监控。加强监护巡查,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处理不良情况,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2)开展卫生教育。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观看录像,对精神病的病因、治疗方法进行系统的了解,使患者明白遵从药用药物的重要性。对有疑问的患者,护理人员会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解释,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而促进患者的遵从。(3)日常照顾。制定合理的生活安排,指导患者正确的情绪表达;在需要时,应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以保护患者和其他人。
没有错误呢,第九点包含了几个小点。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1)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存环境进行评价,判断最容易跌倒的患者。采用本院自行编制的评定表,对所有精神病患者进行评定,主要包括:嗜睡、反应迟钝、视力模糊等;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在60~70岁之间,无法自理;烦躁不安、神志恍惚、思维混乱等;自残行为,毁物伤人;错视、幻视、幻听等;伴有躯体疾病,如冠心病,癫痫,糖尿病;冲动、吵闹、异常兴奋等。如果患者有以上任何一项,就可以判断其容易发生跌倒,并在床头卡和风险评价表格中设立重点标识,对这类患者进行重点检查。(2)加强陪护:老年精神病患者存在较高的风险,但因病房封闭,我们采取护工陪护模式,由护工在一旁协助老人上厕所、服药和进食等。(3)强化护理防护措施,对跌倒的高风险患者,要有清晰的标志,使之一目了然。在跌倒的时候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本项研究发现,从下午17:00到21:00是摔跤的高峰期,急性期除外,老年人在晚餐后姿势改变,会起身慢走,很有可能会跌倒。(4)鼓励患者适当进行身体运动。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对于步态不稳定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定期的支持,并视情况逐步提高运动强度,降低跌倒的几率。(5)护理患者的心理症状:护士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并按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同时,护士要掌握用药的方式,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舒服症状时,护士应及时通知医师,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6)保证患者的安全。护士应保证病房地板平整,尽量减少楼梯;地面要保持干燥和干净,在地面上擦拭干净,并在需要的时候放上防滑垫;在便池、蹲坑旁、病区走道两侧安装扶手;医院卫生间的布局要合理,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7)药物治疗。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具有抑制神经的功效,服用后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果是严重的意识模糊的患者,要有专门的人员陪伴,以免发生跌倒。服用氯丙嗪的患者要定时测量血压,告诉患者在调整姿势时要放慢速度,在服用降压、降血糖、安神安眠药时要注意观察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跌倒风险的药物,或者是意识不清的患者,必须要有一个人陪同,并且要设置栏杆,降低床铺的高度。(8)加强教育:对住院老年患者的家属,要在《护理措施实施风险告知书》上签字,表示理解和支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护理。医院要开展有关的培训,以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患者、护理人员、医生三个层面进行防范。在护理中,应加强对家人的安全教育,并对其后果、危害、预防措施进行书面说明。(9)日常照顾的强化管理。具体内容有:①注意饮食。护士在用餐期间,应将饭菜分发到餐盘上,并按规定的座位坐姿,防止因争食等意外事故而跌倒。②洗澡和保健。护士应事先为患者备好防滑拖鞋,调节水温,并全程陪伴患者洗澡,并将地板上的水渍清除干净。③晚上照护。在患者入睡之前,要陪伴患者排便,不要让患者在临睡之前喝太多的水。对有困难的患者,护士要帮助患者上厕所。④体育锻炼。定期安排患者适量活动;不能走路的患者,要准备好轮椅等辅助器具。(10)应对跌倒事件:如果发生跌倒,医护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将跌倒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同时,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安抚,避免与家属的矛盾,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患者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患者对预防跌倒措施的认知、跌倒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SPSS23.0软件中,计数x2统计,计量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生存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而其中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x̄±s,分)
2.2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
表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3患者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患者对预防跌倒措施的认知
实验组患者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患者对预防跌倒措施的认知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患者对预防跌倒措施的认知比较(x̄±s)
2.4跌倒发生率
实验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507,P=0.034<0.05)。实验组跌倒发生有1例,占2.5%,而对照组跌倒发生8例,占20.0%。
3讨论
3.1导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响因子分析
(1)个人因素:①性别与年龄相关;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跌倒的几率也会增加。②身体上的疾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会出现头昏、体力不支、跌倒的情况。癫痫病突发,如无防备,可造成跌倒。阿尔茨海默患者因头晕而跌倒等。有研究表明,患有慢性病的人更容易跌倒。③感官系统。65岁以上老人发生跌倒的几率高,与其视力、听觉、触觉、平衡能力、肌力下降等因素相关,且随著年龄的增长而增高。④生理原因:女性更年期后由于体内雌激素含量降低而出现骨质疏松症、代偿性骨质增生等,容易造成跌倒。或者是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症、关节退行性病变等。
(2)药物因素。药物对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例如,抗癫痫药物容易造成共济失调,造成跌倒;镇静剂冬眠灵经常会造成直立性低血压,从而造成跌倒。据有关文献报导,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其副作用有锥体外系反应、体位性低血压等,是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另外,与口服相比,注射抗精神病药更容易导致药物副作用,如体位性低血压,增加跌倒的风险。有身体疾患的患者服用药物也会引起跌倒。例如:服用降血压药物会造成血管扩张、脑部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不足而造成的头昏和跌倒;服用降糖药物后,如果进食量少,会导致出现头晕、心悸、跌倒的风险。
(3)环境因素,由于精神病学的特点,为了便于观察和管理,病房的设备比综合病房要简单,患者也比较拥挤,容易跌倒。医院的条件较差,比如在底层,没有足够的灯光,没有足够的扶手等。患者因鞋底过于光滑或因长裤过长而造成的跌倒。
(4)医务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对病况的观察不够全面,特别是新旧病患共处时,易受激动躁动者的袭击或相互打斗而摔伤,或对发生跌倒的风险预测能力不够,未进行住院卫生教育。
(5)其他原因。精神病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光线不足,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从而造成骨质疏松症;由于缺乏营养,会造成低血钾、肢体无力、跌倒等症状。
3.2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1)环境改善。确保病房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无障碍。保证病区地板干净,增加病区卫生间、走廊扶手,卫生间地板要铺防滑垫,病床和椅子的高度要合适。在病房入口处的过道一侧等显眼处,设置防止“跌倒”的警示牌。患者穿着合适的衣服和鞋子,不要太长太大。病情平稳,易跌倒的患者和新来的激动、躁动的患者隔离开来,以免发生冲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病房,减少跌倒的几率。
(2)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使他们了解跌倒的危害,并增进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了解跌倒的危害和自我保护。告知患者在什么条件下会跌倒,以及如何避免跌倒。引导其晕眩时坐位,跌倒时尽可能用手保护头部;平时起床时要注意三个步骤:三个“30 s”,醒来30 s后坐起,30 s后站起来,站起来后 30 s再走路,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
(3)强化患者的个别监护,认真评价,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增强护士对跌倒的预测能力。晚上如厕时要经常加强看护,或让患者在床头或用尿壶,对意识不清、走路不稳的患者进行帮助。服用镇静药和安眠药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要躺在床上,不要随意走动,如果是肌肉注射,首先要让他排便。在使用降压剂时,要注意患者的姿势变化要慢。对躁动患者采取冲动性行为的介入疗法,并在巡视期间加强护理。受伤和毁坏物品的患者应单独隔离,以免发生碰撞而跌倒。有研究表明[2],有过跌倒经历的患者,其再一次住院跌倒的可能性明显提高,而且其跌倒的方式和地点也类似,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这一类人群。
(4)加强对高危跌倒患者的防治,对有风险的患者需要加强看护。引导老人进行适当的运动,尤其是加强髋关节的运动和平衡运动,可以预防跌倒。长期住院的患者要注意合理的膳食,要注意补充钙质[3]。
3.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跌倒的作用
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会发生紊乱,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17%左右。在这三种精神疾病中,焦虑症、抑郁症、酗酒等疾病占首位。鉴于患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疗效,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状态、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跌倒,这不但会使患者和家属失去信心,而且极有可能发生脑出血、脑损伤、骨折等意外事件,从而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从而引发医疗纠纷[4-5]。
对精神病患者的跌倒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患者的体质、用药、居住环境、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心理状况、医务人员的职责技巧和紧急情况处理方式都是影响患者跌倒的因素。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其发生的几率和伤害的严重性。但有效的护理下,患者自己、患者家人、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患者情绪的改变,重视医务人员的责任,是降低精神病患者跌倒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6]。因此,今后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降低其跌倒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住院精神病患者都采取了强化看护的方式,因此,防止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多角度、多途径、细致地评价跌倒的风险因子,将跌倒预防列入品质管理,并对有跌倒风险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实施个别监护、改善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跌倒,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不必要的意外伤害和医疗纠纷,并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7-8]。
虽然传统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治跌倒,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针对性的管理,加之护理人员的短缺,使患者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预防跌倒的效果。而预见性护理则是对所有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高度重视高风险患者,可以藉由良好的护理资源来评价其护理风险。预见性护理是指在特定的护理流程下,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防范和规避,从而达到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预见性的照顾,可以降低其跌倒风险倾向,并能进一步改善其临床表现。过去,在预防跌倒的过程中,患者多采用说教的方式,不但不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摔倒的风险,同时患者也容易发生依从性不良、合作不理想的情形,所以必须进行预见性的护理。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护理流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价,预先预测风险,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从而避免风险的产生[9-10]。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患者对预防跌倒措施的认知高于对照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许冠民. 中医辨证护理联合物理康复训练对降低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6):39-40+71.
[2]饶晶玲. 针对性护理在预防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0):126-128.
[3]邢燕文. 预见性护理在开放病房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3):136.
[4]胡湘晗,宋小军.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心理月刊,2019,14(17):226.
[5]韩春红. 老年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损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82.
[6]杜艳,程燕平. 中医辨证护理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老年精神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