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产科慢性病变中,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此病症属于炎症病症,主要是因患者炎症反应在输卵管上出现,产生宫内膜炎、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等相关疾病[1]。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更加关注于患者的疾病变化,缺少关注患者心理情绪影响,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导致护理效果不佳,影响治疗效果,继而不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自我预防与治疗。药物疗法、物理疗法是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措施,但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用药原因、治疗措施缺少了解,并且遭受长期疾病疼痛的折磨,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失去治疗的信心,并且常规治疗鲜少照顾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依从性降低,治疗效果不佳。整体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能够针对患者的心理、饮食、生活、用药等方面,对患者疾病进行整体护理。这样的护理结合理论知识加强管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理、生活质量。整体护理是加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结合临床实践与操作,促进治疗,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本研究将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后对患者是否有促进治疗的效果及能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对象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差异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年龄25~32岁,平均年龄(28.24±2.14)岁;对照组40例,年龄26~34岁,平均年龄(28.96±2.34)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排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妇产科学》[2]中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②经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存在诊断依据。③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表现。
1.2.2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器质性损伤的患者。②具有严重精神病史的患者。③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向患者对其疾病进行相关健康宣教,叮嘱患者要坚持遵医嘱按时规范用药,当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强调患者生活作息规律、饮食结构健康、注意休息;遵医嘱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记录患者疾病恢复情况。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整体护理分为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环境护理、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等。①心理护理:患者常因盆腔炎的发病部位私密和痛苦而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与医护人员治疗的配合度差。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介绍慢性盆腔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相关治疗措施等,使患者对治疗有所了解及心理准备。当治疗过程中患者因病情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答患者的疑惑,向患者解释盆腔炎是常见疾病临床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告知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病情将会得到良好的恢复,改善患者消极情绪,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②健康宣教:护理人员组织病房患者开展关于慢性盆腔炎疾病的小讲座并发放宣传手册,使患者通过讲座了解慢性盆腔炎疾病的症状、病因、发病机制、对身体的影响,宣传手册可以让患者对慢性盆腔炎的了解更加深入,介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内容,让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恢复。③环境护理:保持病房清洁干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噪音的产生,保持病区安静,病房温度保持在20~24℃。良好的环境能够使患者心情开朗,对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④用药指导:向患者介绍治疗使用的药物的名称、治疗效果、使用方法、药品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让患者能够熟练了解药物的使用,按照医嘱规范用药,促进药物在使用后产生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⑤生活指导:让患者勤更衣物,避免穿紧身、化纤材质的内衣裤,清洗时使用杀菌洗涤剂,阳光下进行晾晒具有杀菌作用,避免过度清洁;日常保持心情的愉悦,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预防疾病复发。
1.4观察指标
1.4.1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患者填写护理人员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表,非常满意(≥90分):患者对护理人员给予的护理感到满意;满意(60~89分):患者对护理人员给予的护理一般满意;不满意(<59分):患者对护理人员给予的护理不满意,并且发生过护患纠纷。
1.4.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疾病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疾病症状相对减轻为有效;疾病症状较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
1.4.3根据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该量表包括:①焦虑情绪评分表(HADS-A)②抑郁情绪评分表(HADS-D)。HAMD总分为54分,共17项,评分<7分为正常;评分7~16分为轻度抑郁;评分17~24分为中度抑郁;评分>24分为重度抑郁,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情绪越强烈。HAMA总分为56分,共14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评分<7分为正常;评分7~14分为可能有焦虑;评分14~21分为肯定有焦虑;评分21~29分为明显焦虑;评分>29分为严重焦虑,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情绪越强烈。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21.0。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经过护理后研究发现,观察组满意度49(98%)比对照组40(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2.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通过护理后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有效率49(98%)比对照组39(7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2.3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两组研究对象在护理前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护理后HAMD、HAMA评分比较,观察组对象的HAMD、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护理前后HAMD、HAMA评分[(x̄±s),分]3讨论
慢性盆腔炎作为妇产科常见慢性疾病,具有不孕、下腰腹部酸痛、月经异常等症状,常见于流产后、性生活不卫生等情况。慢性盆腔炎常与免疫因素、性卫生、流产等方面原因导致[3]。部分患者常因盆腔炎的发病部位私密和痛苦而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与医护人员治疗的配合度差,影响治疗疗效。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等都影响患者对于治疗的效果。常规护理对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护理虽然具有促进治疗的效果,但并没有对患者的疾病了解、心理情绪、环境、生活习惯、用药等方面进行关注,缺乏对患者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导致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对治疗效果产生的焦虑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继而影响患者疗效,这样的护理方式缺乏规范化[4]。整体护理作为一种新推出的护理模式,它能够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了解,熟悉治疗疾病的方法,对患者心理、用药等各方面指导,促进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患者对整体护理的满意度相较于常规护理的满意度高。整体护理在患者入院时会带领患者熟悉病区环境以及医护团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将患者放在中心位置,针对患者疾病与身体情况,为患者作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5]。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护理治疗效果,是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主要原因[6]。
整体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环境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等措施,能够促进治疗效果。大多患者对慢性盆腔炎疾病并没有太多了解,护理人员根据整体护理模式,组织患者开展讲解慢性盆腔炎小讲座、发放关于慢性盆腔炎预防以及治疗的宣传手册,是患者对其有所了解,通过整体护理日常生活指导,有意识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复发率[7]。整体护理对环境也有严格的指导,让患者保持房间干净整洁,阳光充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这样的环境能够缓解患者治疗期间带来的紧张情绪。详细指导患者如何用药,能够让患者自觉遵医嘱合理用药,促进药物的治疗作用,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心理情绪是整体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护理,患者常常因为慢性盆腔炎疾病治疗部位的隐私、疾病带来的疼痛而焦虑、羞耻。护理人员根据整体护理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关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介绍,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所了解,为自己做心理建设。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时,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开导患者,为患者答疑解惑,缓解患者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让患者在稳定积极的心态下接受治疗,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继而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促进作用[8]。
综上所述,为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整体护理,为患者进行心理指导、环境护理、用药指导及生活指导等,能够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稳定患者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继明.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16(03):105-107.
[2]张惜阴. 实用妇产科学[J].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杨花香.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7(49):36+40.
[4]唐椰. 整体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智慧健康, 2021,7(24):106-108.
[5]李林蔚. 整体护理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6(17):151+156.
[6]郑晓楠. 整体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9(12):205-206.
[7]颜薇, 张瑛. 整体护理中加强目标管理理论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5(27):179-181.
[8]栾莹莹. 整体护理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7(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