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策略研究

谢雪花

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355200

摘要: 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学中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思政课教育的必然需要。为了更有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们必须从平时的德育教学中,强化学习方法、培养整合意识、坚持融合理念等方面进行着力,以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亲和力、兴趣、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们不仅要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而且还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道德表率作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DOI:10.12721/ccn.2023.15700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强化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总书记领导同志为重要中心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出发而确定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有着丰富而深邃的政治含义。在一方面,中小学道德和法制课程老师们必须站在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高度上去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理论文章、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在有关学校课程中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重要文件、理论方面的专业讲授内容等各种方式,科学完整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核。另外,班主任还应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以明确义务教育时期党和国家对学生全面掌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以提高国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学科底气能力和水平。

品德和法制教学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综合型和实践意义,强调以学员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透过引导学员自主实践,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从而促进学员全方位蓬勃发展。而老师则是最关键的教学资源,老师个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经历、职业道德水平等都会对德育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只有切实了解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庸俗化,也才能更有效地对学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然,老师“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非但达不成应有的教育实效,还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思维的指导作用。

二、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内涵的关联性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的需要。而现行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课程则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按照个体自主扩展的成长逻辑,以学习者不断扩大的生存与交际范围为构筑课程总体架构与内涵的重要线索,把成体系的基本道德要求渗透到学习者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当中。而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则基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与发展年龄阶段,除针对“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别内容设定了专题学习之外,其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均采用了分散教学的方法,把学习者的需要融于其各项主题当中。认真研究思想道德和法制教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几乎贯彻在课本的每个课当中。课程的这样安排逻辑使教学目标隐含于课堂教学之中,顺应了教育规律与知识的发展规律,便于学生调动生活实践,积极投入到知识建设的进程中。

三、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大都是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老师预设的结论硬塞给孩子,具有强烈的说教味。因此就算老师所说的道理是正确的,也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与抵抗,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段的。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变为学习者的情感认知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其情感认知的形成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均应以学习者的主观选择为依据。所以,在品德和法律素质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应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避免填鸭式灌输,并全面调动其对学习的主动性,以进一步加强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的内在魅力与有效性。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由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要思考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已有认知、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也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为开展课堂对话奠定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相关主题的熟悉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较陌生的主题包括“民主”“文明”“公正”“敬业”等。因此,老师应该利用课上考察的方式掌握他们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他们现有的知识,引领学生进入更加宽广的领域,满足教育和社会对他们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积极性还表现在允许他们在课堂上敢说话、讲实话。老师在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应以积极的宣传与指导为基础,同时也应给他们留出独立反思的余地,使他们可以对老师的讲授内容作出评析或者是怀疑。老师应该意识到:价值观是要经过竞争才真正建立起来的,有必要把批判性思考带入价值观教学,带他们历尽风雨、见世面,引导他们从思考的实践中培养道德意识、评判和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政课老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事”。其实,他们提出的问题、提出的疑问往往都是阻碍学生知行合一的原因。老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有时候,在他们没有疑问之际,老师能够积极提供各种角度的问题,指导他们展开探究与分析,使他们从各种思想的交锋中领会、理解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身作则,培养教职工的自我表率作用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时,不但需要学习者能否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更关键的是能否在生活中得到实践,以及能否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教学生活实践。在品德和法制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不但要求老师的言传,更要求老师用人为本,充分发挥道德表率作用。班主任在教学生活中对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道德养成与发展的影响,远胜于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道德教育的影响。

比如,诚信友善,为人师表,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延伸。人们常说“诚信者赢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讲诚信。在当今社会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作为一名好教师,更需要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友善”,顾名思议,友善的友是友好,善是善良。友善是一种品格,是对人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诚实友善,不论是对待同事,还是学生都不可缺。

再比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事实证明,真正的敬业者必然有爱业情怀。一个教师一定要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所教的对象。具备了爱心的教师,才能真心实意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心存善意,宽恕学生的“冒犯和过错”。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服务和法制教育工作中,有机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政教育课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需要,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已为此作出了具体规定和明确要求。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课老师们应当强化教学,提升教学思想,因材施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心里扎根开花、入脑入心,切实做到内部行为内化于心、外部变形于行,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一个新课题:德育如何迎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J].中国德育,2020(4).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