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

陈雨曚 英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的基本要求,坚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公平正义
DOI:10.12721/ccn.2023.157006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L21BWT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地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关于“社会治理”一词,是由“社会管理”转变而来,这一转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汲取了诸多经验教训,这一转变导致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就刻在了我党的内心,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一而终都是居于首位,那么新时代以来,社会治理也一直秉持着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处理各项事务。“以人民为中心”即党和国家处理各项事务要时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发展为了人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之江新语》一书中,有多篇短论都提到,要做好群众与民生工作,阐明了要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切切实实地做到以人为本。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再一次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新时代,社会治理以十九届四中全会为理论依托,坚持社会治理要为民造福。新时代社会治理为了人民,要站在人民群众的位置与角度去想事、办事,为人民谋取最大福利、为人民办更多实事、为人民解决更多忧虑,要从根本去为人民解决问题。

(二)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1921年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为人民服务”就作为其宗旨一直延续至今,并一直坚守着初心与使命来践行这一宗旨,事事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也要依靠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治理,从历史经验看来,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期,人民群众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这些卓越贡献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是不可否认的,人民在社会中所占的主体地位毫无疑问是不可撼动的,所以新时代社会治理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古人曾说过:“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社会治理只有为了人民,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共同建设好社会治理共同体。当前我国处于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理论与当前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现实成果,并且确保我国形成的实践成果落实到每一位公民身上,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使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都有所提升,从而来共同推进建设我国新时代的社会治理。

二、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治理理念自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并且对此加以详尽描述,这一制度的提出为我国社会治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共建共治共享”可分为三个方向来看,共建、共治、共享从三个不同的方向阐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它分别回答了三个不同方向的问题。

(一)共建方向

首先,“共建”回答的是社会治理由谁创建的问题,即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职责不只局限于党委和政府,美好的幸福生活应该由多元主体合作共建。党委和政府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应积极带动社会各界力量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发挥作用,让广大群众充分发光发热。面对经济与政治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更应大力强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共同建设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共治方向

其次,“共治”回答的是社会治理怎么进行的问题,即通过多个主体来共同实现社会治理的多样化,从而增强多个主体的社会治理能力。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多种治理方式与方法,当前应创新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治理方法,充分发挥党建、科技与法治的重要作用,使新时代社会治理方式更加精细化、治理方法更加合理化。同时也应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能力,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推动多元共治迅速发展,通过上下级积极主动沟通、左右协调,共同参与新时代社会治理。

(三)共享方向

最后,“共享”回答的是社会治理为了谁的问题,即美好的生活是由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出来的,社会秩序也需要人民群众共同遵守,治理下的美好生活也应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新时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群众创造出的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共享理念应运而生,共建与共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享,要使治理的成果惠及到“个人”,充分实现智慧成果惠及最大化,让人民充分享有社会的公共资源、产品等,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三、坚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要想做好社会治理的加强和创新工作,基层社会治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社会治理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毋庸置疑的,基层社会的进步促进社会大环境的进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与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构建至关重要。

(一)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人群流动性大,想要高水平完成基层社会治理,要制定富有组织性的基层管理计划,健全基层的社会治理体系,先管理好基层人群,再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尤其处在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大增加了对基层管理的时间,这既是进行社会治理过程中遭遇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通过此次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政府临危不乱,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突发状况,稳定了突发疫情,快速而有序地做好基层治理相关工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合理而高效的社会治理手段,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强大之处。

(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响应号召,应加大对基层的治理力度,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根本,新时代社会治理应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与政策,城市与乡村要实现均衡发展,通过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使乡村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才能相应得到提高。

(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构建

新时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治理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一元治理主体变为了多元,除了政府以外,还有社会的各界组织与人民群众,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把握好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由政府带领社会各界组织与人民群众,改变当前的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其次,社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要与政府合作处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项事务,创新基层的社会治理途径;最后,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意识,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带领下,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提升人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

[2]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6]魏礼群.社会治理:新思想 新实践 新境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8.1

作者简介:

陈雨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英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