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幼小衔接背景下,适宜幼儿社会发展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诗琪

溧阳市新区实验幼儿园,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13300

摘要: 基于阅读,初探音乐教育的内涵;基于理论,转变音乐教育理念;基于认识,改变音乐教育现状。通过明确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梳理音乐教育的关键经验、优化音乐教育的组织实施这些具体的实践途径,让幼儿园音乐教育不再以“学会”为终极目标,更着眼于感知、体验与唤醒幼儿经验,使得幼儿教师在不断地尝试中改变自己的观念及实践,让音乐教育成为真正适合幼儿生命成长的教育艺术范式。
关键词: 音乐教育;唤醒;终极目标;关键经验;组织实施
DOI:10.12721/ccn.2023.1570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借助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乐由情起”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旨归,幼儿的音乐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唤醒儿童情感体验。

一、基于阅读,初探音乐教育的内涵

关于音乐的源起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本能说,求爱讥说,模拟自然说等。但这些说法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在阅读《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时,结合我的兴趣爱好,来谈一谈我对音乐教育的一些简单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班级环境创设中相对忽视幼儿艺术领域尤其是音乐素养的熏陶。所以在翻开这本书时,我的第一目标就是在这本书中寻找与音乐教育相关的东西。“就婴儿对音乐反应的研究表明,婴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区分不同声响的能力,而且他们还能够区分不同拍子的歌曲,如华尔兹和进行曲。”,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对音乐有自己的感知。幼儿对于播放歌曲会有外化的行为表现,行为方式就好像鼓励大人继续播放下去。这种区分歌曲类型的能力可能源自于能够识别音乐的感情色彩的能力。

二、基于理论,转变音乐教育理念

1.明确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

《纲要》中艺术教育目标中指出:

(1)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音乐中的美;

(2) 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2.梳理音乐教育的关键经验:

“合拍做动作”、“合音乐结构做动作”、“有旋律轮廓线地歌唱”为音乐关键经验,“用语言描述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用动作描述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为支撑音乐学习的非音乐关键经验。幼儿的音乐学习与发展依赖于后两种与语言、动作有关的非音乐关键经验。两种经验相互交织、彼此促进,共同构成幼儿音乐学习中所需要获得的关键经验。

而这些关键经验可以协助幼儿在所有类型的音乐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能:

(1)为使用身体来学习的幼儿提供大量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的机会,提升动作表征水平;

(2)通过身体动作发展幼儿稳定的节拍感,而节拍感是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石;

(3)通过身体动作发展幼儿对音乐句段结构的敏感性,最终获得随乐表演的经验;

(4)通过身体动作表达乐曲内容,可以为幼儿提供愉悦地进行音乐表演额途径与气氛,进而形成节奏意识与旋律意识;

(5)使用语言描述熟悉的生活内容,进而描述歌词内容与身体动作,最后能对音乐的快慢、轻重、高低、重复与变化、句子与段落、悲喜等音乐元素与情绪特征做出描述。

3.优化音乐教育的组织实施:

(1)注重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集体活动有集体活动的优势,有的老师会说现在我们不是不上音乐课了吗?但是我们就不能有集体歌唱了吗?这不是说我们完全不唱歌,如幼儿在户外捡了很多落叶,我们在分享评价时也可以随地坐下来唱一唱关于树叶或秋天的歌曲。

(2)一日生活中要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

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播放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

入园环节:比较适合播放舒缓、欢快、悦耳的轻音乐,如班得瑞的自然音乐《清晨》《春野》《寂静山林》《安妮的仙境》等。

离园环节:比较适合播放主题为放学回家的音乐,如轻音乐《回家》。

进餐环节:适宜选择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旨在为幼儿营造温馨的进餐氛围,不宜选择童谣和歌曲,以免幼儿边吃边唱。

午睡环节:插播音乐。

户外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聆听大自然的鸟声、风声。

(3)在一日生活中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音乐表现与创造。

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活动,积极地参与、愉快地游戏、主动地探索。教师要欣赏并积极回应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音乐行为,赞赏孩子们的独特表现方式。

(4)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支持幼儿的音乐发展。

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与作用,邀请音乐专业的家长担任助教,邀请社区内的音乐专业人士走进幼儿园。同事,也要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参与到社区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中,让幼儿置身剧场、音乐厅中,拓展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让其接受更广泛的艺术熏陶。

三、基于认识,改变音乐教育现状

所以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类感受美、创造美、表达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被我们现代人发展成了技能化,特别是在小学、幼儿园,让他学会一首歌,跳一段舞,前几年六一儿童节排练节目等等,就完全失掉了音乐的本意。

首先我们的核心团队对目前我们学校的老师对于音乐的认识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开始阶段:关注音乐教学,边弹边唱,老师弹多少遍,幼儿就唱多少遍。以往我们在设计音乐活动时,设定的目标为大胆表现音乐。

一次转变:我们意识到音乐不是靠教授的形式,所以老师们将原本要教授的音乐融在了一日生活中,让幼儿逐渐地学会唱这首歌,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最终还是指向歌曲的学习。老师们觉得音乐在入园、户外、离园等环节播放,但是幼儿园却听不到钢琴声了。

二次转变:把音乐融入一日生活是不是只是播放音乐的这种形式呢?

如:原来我们在弹钢琴时第一遍时要跟唱,第二遍表演,第三遍边唱边表演。我们理想化的状态是老师们在弹钢琴的时候,幼儿有多元化的表现。有的幼儿在倾听欣赏,有的会跟着音乐有自发的音乐表现。

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能获得音乐感知的能力和表现能力。如节奏、音色、速度、力度、旋律等。

一个月龄时就开始有了知觉互通,六个月时这种能力就发展地比较好了。而且研究也发现知觉互通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在年长儿童中,知觉互通的能力就非常明确和稳定了。列如能够将声音的节奏和动作结合起来。一种能力的发展和很多因素有关,且每个幼儿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就不会再要求每个孩子对于同一段音乐进行同样动作的表现,也不会要求短短三十分钟能够马上提升孩子的知觉互通能力。

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我早期的音乐教育,无论哪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柯达伊说:让音乐属于每个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音乐与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美好的音乐唤醒体验,能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幼儿心灵,升华幼儿思想,完善幼儿人格。我们致力于实践和追寻的音乐教育,将不再以“学会”为终极目标,更执着于感知、体验、唤醒幼儿生活情感,让音乐唤醒儿童内在的艺术细胞,让唤醒式的音乐教育承载着幼儿幸福的童年。

作者简介:

管诗琪(1994.3-),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溧阳市新区实验幼儿园,本科,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