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后勤服务工作一直是各单位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从当前社会发展与后勤服务需求分析,众多单位已逐步意识到后勤工作对单位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于是开启了后勤服务企业化的改革路程,试图通过企业化管理提升整体后勤服务效能。但从实际角度而观,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后勤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后勤管理服务观念陈旧
尽管我国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变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依旧比较明显。从前,绝大部分单位的后勤服务工作主要依托于行政部门开展,而不是一个服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运营,忽视了“服务”本身的意义。虽然,现部分单位走上了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的道路,但在自身定位上,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加上众多老员工从传统后勤工作的“铁饭碗”变成当前自负盈亏模式的企业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因此出现工作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不高、创新力较弱、服务意识陈旧等问题。
2、后勤管理结构失衡
虽然目前部分单位引进了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后勤管理结构上依然按照传统的直线式职能组织结构开展工作,缺乏实质上的企业结构化管理。最典型的就是后勤部门大多时候在本质上仍然从属于单位,只是在管理模式上往企业化管理靠近,该状况导致很多后勤服务工作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化管理,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决策速度慢、执行力度弱、协调配合难等缺点,无法真正体现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成效。
3、后勤管理体制落后
从领导体制分析,目前很多单位的后勤管理机构从属于单位,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独立的决策权,无法按照企业管理要求与社会服务需求开展日常服务工作。甚至存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将后勤管理的职责职能上移至单位领导层面,形成“倒金字塔”型的管理体制,缺乏实际性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权利。
4、后勤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体制中可以大致可以总结出后勤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是体制上的官僚化、从属性质决定了后勤管理的导向机制有所偏颇。如平均主义的目标导向容易导致工作人员缺乏竞争意识。二是在服务工作方面,容易出现忽视服务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协调,不利于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激励约束。三是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存在更多强调思想政治引导,而忽视对员工个体的激励措施。四是在制约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机构、评价机制,也没有对后勤管理工作考核的标杆准绳。
5、后勤服务工作者素质普遍偏低
后勤服务工作者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高学历人才占比相对较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二是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很多后勤服务工作者都是以较为基础的环境维护、餐饮服务等方面为主,虽然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但是在入职初期对员工的技术水平不做太高要求,入职门槛较低。三是服务意识不高。服务行业不仅要有娴熟的基本技能,还要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当前的很多后勤服务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养家糊口或工作跳板为主要入职需求,在自身的服务意识上与企业化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四是员工流动速度快。因后勤服务工作的入职门槛偏低,很容易受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的轻微波动、个人接受程度等因素影响,导致人员流动随意性较强,流动速度较快。
二、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原则
1、保障性原则
单位的后勤服务工作均为定向性服务,即在特定范围内,为特定对象开展的特定服务。在此情况下,首先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明确服务范围及具体服务内容,做好对服务对象的保障性工作。如物业管理方面的人员进出秩序保障、工作环境的卫生保障、干部职工的饮食保障、涉及人身的安全保障等,都是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中的主要保障内容。
2、效益性原则
虽然当前很多后勤服务企业都是以从属性质归属相关单位管理,但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依然要保证基础的工作效益及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服务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比。如物业管理方面,投入的物业维护费用与收取的物业管理费能否达到较为科学的比例;福利性质的员工餐厅,用餐收入能否基本与厨房内部的大宗物资及食材采购费用基本持平;高投入的服务改善能否与干部职工的满意度提升形成正比等。因此,在提升效益的基础上展开日常服务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3、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性原则
计划配置主要是指在开展日常的服务工作时进行计划性的配置与安排,原则上维持原有的服务标准。而市场调节主要是指从后勤服务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提供的服务进行横向及纵向、深度及广度的综合分析,结合市场优胜劣汰法则,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能等方面展开的一系列市场调节。
三、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意义
1、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
市场化调节下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在观念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形式上与现代化企业发展相适应。该模式能够够激励后勤服务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提升服务品质中求发展,促使企业内部机制更有活力,服务工作人员更有激情,管理效能得到整体提高。
2、符合企业管理的管理规律
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后勤服务走向企业化管理,能够通过依托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群体积极性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单位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企业化的后勤管理能够将后勤服务部门从单位整体职能中分割出来,引进后勤服务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机制。
3、符合单位发展的整体要求
业务经营工作是单位发展的中心工作,其他相关工作均是服务于中心工作,是中心工作的重要补充。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及发展模式的应用,能够满足单位群体及个体作为顾客的需求,提供舒适、高效、温馨的后勤服务,是保障及服务中心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工作专业化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高效展开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
1、从市场角度出发科学研究管理机制
展开科学的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首先要保障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后勤服务以企业发展的模式独立于单位的日常工作,那么在管理模式上就要有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机制,通过自主经营、市场化管理等方式将后勤服务工作与现代企业模式充分结合起来,合理设置管理层级、职能部门。服务工作更注重高效性,因此机构设置应尽可能满足水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服务现场存在的问题能第一时间反馈至具备决策处理权的管理人员当中,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措施。
2、从服务观念角度出发加强培训引导
后勤服务企业作为服务型机构,在形式上独立于单位的中心工作,在工作内容上服务于单位中心工作。在该模式下,后勤服务企业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成效,而不是简单从属于被服务单位。不断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是关键所在。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意识问题,服务人员要从根本理解被服务对象的服务需要,要充分了解主体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向,只有将自身置身于主体企业的绳索上,才能从本质上开展好服务工作。其次是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基本技能培训、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的整体服务素质与能力,确保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从员工素质角度出发进行全面提升
员工素质提升的问题一方面是员工个体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受整体后勤服务企业文化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提升员工的素质,首先要在基本的道德水平上有所要求,切实将服务行业的基本服务宗旨落实到位。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将员工的个人素质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提升,要关注员工的“硬件”既外部的培训,也要关注员工的“软件”即员工内心思想。通过不断渗透服务思想、筑牢服务理念,才能够帮助员工在后勤服务工作中长久发展。
3、从行政领导思想转变为后勤服务理念
在单位的运行过程中,领导层在决策时既要关注后勤服务企业的实际状况,同时也要保证其作为独立企业的自主运营需求。因此,在实际的后勤服务工作中,服务主体更应站在被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针对服务品质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实际整改措施,改善服务效能。应尽可能绕开行政领导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基本满足服务为尽心尽力服务。
4、从重量轻质转向质量并存
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就要从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角度出发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传统的单位后勤服务主要是满足单位在工作中基本需求“量”的满足,而在企业化模式之下,还要关注质的发展。坚持将质与量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质保量、质量并存的方式,保证整体的企业化发展模式下后勤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结语
后勤管理作为一项服务性工作,向企业化模式发展,既是保证后勤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也是推动单位中心业务发展的重要补充。只有充分发掘、发挥、发展后勤服务企业化这一模式,才能够保障单位各项基础工作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跃建,我国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2] 黄林山,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化管理研究与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