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场所,因为它有着室内意想之外的活动效应,往往充塞了更多的社会互动、语言表达、情感释放、身体活动等机会,我园自2016年新建了占地12亩的新园区,户外面积达5300平方米,绿化面积3350平米,园内配备有微型竹林、树林、沙池、小河等。园内运动场地开阔、平坦,且零碎的块状场地居多。如何让幼儿在户外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平台,笔者在实践中收获了一些惊喜。
运动是幼儿在户外最主要的活动,为了让幼儿在户外运动中获得健康、全面、有效的发展。经过园部研讨,我们以混龄教育为理论支撑,采取中、大班混龄进行。游戏活动中我们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并且提供了更多的活动自由,赋予幼儿一定的选择权利,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
一、区域设置——资源统整,梯度开放。
如何将分散的场地、开阔的运动场变成适合混龄、趣味、多元的游戏场呢?我们细分两步走:
1.“理”——面向空间位置和面积。
依据户外空间位置和相应面积,我们再次对照常模来进行梳理,小到幼儿园两栋楼之间的狭小空间,大到运动场、种植园、沙场、幼儿园周边的环境等,并将这些空间可能发挥的体育游戏功能进行预测。在户外游戏场地的创设中,将比较多的分散性场进行联动,划出三大功能区域。
2. “变”——基于儿童视角。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户外体育运动,孩子们喜欢玩些什么呢?于是,我们绘制了儿童版的户外场地平面图,提供平时的游戏场照片和相应的区域图标,“孩子们,你最喜欢玩哪些游戏区?你觉得这些游戏区放置在什么位置更合适呢?说说理由。”于是,幼儿自主结伴,说着自己的观点。再次调整后,邀请孩子们进行试玩。最后借用运动场、种植园、草坪等设置了“平衡区”、 “走跑区”、“拳击区”、“滚油桶”等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场。
3. “串”——以游戏情景联动区域。
我们将游戏区域以情境或材料等方式串联,尽量以最科学、合理的方式确定下来,达到功能效益最大化。看呐,纵跳区的果子摘下来后,小农夫们用车区的车子运送果子,小快递员用推车运送快递,忙的不亦乐乎。
通过“理、变、串”,我们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满足了幼儿各种游戏活动的需要。
二、区域设置——梯度开放,实现对话。
幼儿对游戏空间和场地具有使用权,在自己规划,自由结伴的过程中,我们优化游戏区域设置,完成三种类型的场地预设:
1.固定式游戏场:完全预设好,如“碳化积木区”、“钻爬隧道”,有内容,有材料,幼儿只要进区就可以直接进行运动。
2.半固定式游戏场:如: “轮胎区”、“沙池”教师布置部分环境,幼儿自主选择其他器械,进行创意性的玩耍。
3.非固定式游戏场地,如“民间游戏区”、“综合运动区”、“走跑区”,幼儿完全自选器械、自主结伴进行玩耍。
三、游戏实践——动态发展,多样呈现。
(1)游戏故事:平板车变形记……
【观察对象】梓涵(7岁2个月)、君君(5岁10个月)、星泽(7岁3个月)、(6岁3个月)、怡霖(7岁7个月)
【观察时间】1月8日下午2:40-3:10
【观察目的】能主动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在探索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善于利用多种材料进行组合,不断尝试更多新的玩法。
【场景再现】游戏刚开始,中4班的君君兴奋跑向大5班的梓涵,梓涵扶君君坐上平板车后便拉着车向前走了几步面露吃力。对坐在三轮车停在旁边休息的星泽说:“你能拉我们吗?”“好啊。”梓涵下车把拴在平板车上的拉绳系到了三轮车尾部的横梁上,星泽骑上三轮车拉不动,一步都走不了。梓涵下车帮着推,到大滚筒附近,星泽突然下车,径直走向大滚筒,梓涵帮忙将两个大滚筒移到平板车旁,并将两个大滚筒摆在了平板车上,高兴的说:“我们的大房车造好了,我们上车吧。”君君看了看说:“太高了,我上不去。”梓涵向四周看了看,对星泽说:“跟我来。”两个人从墙边的器械橱上搬来好几块大塑料块,挨着大滚筒的外壁放好。君君高兴地说:“这下我可以爬上来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增加了两个大滚筒和大塑料块,梓涵都非常吃力,梓涵推着车说:手好疼。看到这种情况,在附近玩的怡霖主动过来帮忙,经过讨论,星泽提出让梓涵在前面骑车,就这样梓涵在前面用三轮车拉,星泽和怡霖两人在后面合力推,这时中班的乐欣也坐到了房车上,房车艰难的开动着。有没有更省劲一点的方法呢? 怡霖说:“可能两个滚筒太重了”。于是,星泽将房车两个滚筒拿掉,怡霖移来两个镂空的钻洞,瞬间“重型房车”变成了“小房车”。可是行驶不够稳定,于是梓涵陪弟弟坐在车厢里用手固定君君的车厢,星泽骑车,乐欣下来推,有个小姑娘也走过来,用手扶住两个车厢。可还是不行,怡霖抬头看了看,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开着另一辆三轮车过来了。他把绳子的一端系在了自己的车尾,另一端系在星泽的车把上,边嘟囔:“再在前面加三轮车,这回总可以了吧”上车一骑还是有点费劲。他又把系在星泽车把上的绳子直接系在了平板车的前端两辆三轮车一起拴在平板车上拉应该更省力,试试看吧。这时,壮观的小房车吸引了更多小伙伴:有人骑,有人推,有人当乘客。大家轮流推,轮流坐,玩得真开心。
【教师解读】:
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及异龄儿童之间的不断碰撞,带来了游戏难度的不断提升,幼儿的不断发展。孩子们在反复的观察、尝试、探索、调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形中,各项身体体能也得到了发展。后续中,班级的老师针对游戏案例和幼儿进行了讨论。
①团讨:如果你参与这个游戏,会有哪些玩法?从而拓展幼儿的游戏思路,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安全预见的能力。
②同时,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大班的哥哥姐姐,那么该怎样照顾游戏中的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该怎样参与到哥哥姐姐的游戏中?”以此,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2)运动场上的规则动态化。
我们的混龄游戏以自主活动为主,集体活动为辅,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的同时,我们也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对于规则有一个集体约定。当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各区域负责的老师会将问题照片发在教师群里,各班教师在晨谈活动中,筛选相应游戏照片和幼儿进行团讨,并形成规则,促使规则内化至幼儿行为。当出现新的问题后,教师们将进一步跟进,活动每一阶段的约定都是动态的,随幼儿出现的问题而改变,呈现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游戏历程多样化呈现。
我们筛选一些幼儿以往的学习照片,以学习故事的形式呈现一部分,让幼儿有一个前期的了解,比如将低结构材料加照片动态展示在每一个区的某个地方,即是一种回顾,也是对今日游戏的一个有效刺激。
(三)感悟与收获
孩子们在5300多平方米之内,五十个户外小型区域,上万件的游戏材料中自由游戏,中班幼儿在大班幼儿的带领下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效降低了中班幼儿的换新环境的焦虑。中、大班幼儿在混龄户外游戏中扩大了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过程中,沟通和表达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随着户外混龄游戏的深入开展,我们以 “搭鹰架”的方式支持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为幼儿创设了一种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相互学习,社会性能力得以快速发展,满足了孩子阳光运动,以玩会友的需求。
作者简介:
蒋文华(1984.02-),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溧阳市新区实验幼儿园,本科,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