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家庭教育中提升孩子积极品质的方法探索

亓书海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中心中学,山东济南,271122

摘要: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的内涵,在家庭教育中,既要注重个体又要建设积极情境和积极氛围,既要关注孩子积极体验,又要培育积极人格。父母之责任、培育之路径、养育困惑之解决之道有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家庭教育的实施内容是多维的,它包含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系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安宁、国家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 家庭教育;积极品质;品质培养;积极心理学
DOI:10.12721/ccn.2022.15706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培育家风家教,加强家庭教育,成为当今家庭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家庭建设的实施方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网络时代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方式、生活形态悄然发生变化,“唯学习论”“棍棒论”导向之家庭教育显示出缺陷,“积极素养”“健康论”逐渐进入家庭教育视野。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父母应有什么样的理念耕耘家庭教育之内涵,用什么方法汇聚教育合力共筑孩子未来,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放下挑剔,做孩子优势的发现者,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

父母不知不觉中指出孩子的错误或不妥当的做法,希望孩子避免错误、做到完美,但是父母越挑剔,孩子越不自信,越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久而久之,关上心中那扇窗,不再和父母交流,或者拒绝父母的指导,我行我素,成为所谓的“问题孩子”。其实,当父母批评孩子时,动机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接收到的情感信息是担忧和否定。长此以往,主动性降低、埋怨心提高、自我责任心停滞不前。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潜能,面对逆境时也能自我恢复,即使是再令父母头疼的所谓的“问题”孩子也有闪光点。持续关注孩子身上正向的潜能和特质,孩子便会在心灵层面接受鼓励和认可,进而积极地自觉成长、发生变化。因此,父母应学会赞赏孩子、肯定孩子的担当、找寻担当的价值,发觉“问题”背后的意义和转化,才是解决之道。

二、营造氛围,做孩子成才的陪伴者,为孩子的积极品质打好基础

家庭是孩子最强大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不仅包括物质支持,还包含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积极的支持系统能让孩子感受幸福、缓解焦虑、应对压力、发挥潜能。不同的家庭方式培育出来的孩子特点不同,感受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程度有所不同。民主型家庭中的儿童有更多的责任感,通过与父母的良好沟通与平等交流,能体会到关心和尊重,感受到家庭支持的力量,有利于责任心的养成;专制式家庭和放纵式家庭的父母过分干涉或者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逃避、依赖父母、不愿意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父母给自己提供的心理支持的感受。真正地支持系统力量的发挥应契合孩子成长的需要,是行动层面的表达,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逐步地在事情上激发出孩子的自我责任心,适时鼓励和指导帮助。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环境的公共政策为实现个人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家庭教育更是一项合力产出,家庭作为孩子的直接成长环境、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发挥与学校、环境的合力,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成长情境,使他们在安全、稳定、有序、积极的氛围中成长成才。

三、面对身份,做孩子发展的示范者,培养孩子积极思考

身为父母,总有些预设的身份和事情。潜意识中对事情的判断、情感影响做事情的方式和效果;未曾察觉的观念影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曾经一位母亲天天对孩子唠叨说:“妈妈没用,妈妈啥也不会,我一个女人家能会干啥?”她的女儿对自己的性别气质、成功特点时常产生疑惑。或许妈妈想让女儿把自己作为比较对象,以鼓励孩子成长,但是无形之中把女性角色给固话和僵化了。“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有道德观念、社会公德的影响,但若个人无形中衍生出不合理的、片面的、固话的思维,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作为父母,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就会真正理解、鼓励和支持孩子,帮助孩子塑造积极的“负责任”的成长型思维方式。在面临挫折、困境时,学会找寻方法、承担责任、破解困境、积极生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比如:一岁的孩子跌倒了,有的父母会说“你怎么那么不小心,我不让你去,你往那个地方走干啥啊”,这样就把看护责任的过错推给了孩子。即使面对的是一岁的孩子,父母要明白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孩子的责任,理清界限;其次,父母应学会辨析孩子的受害者的信念,还应该掌握帮助孩子转换信念的方法,引导孩子用成功者的信念来生活和做事,引导孩子把焦点放在“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上。当孩子能接受和承认“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负责任”,一旦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就不会再埋怨别人。这样,家庭教育中的理念才能在孩子的心灵层面起作用,孩子才会主动发生改变并主动寻求成长。

四、积极沟通,做孩子快乐的陪同者,培养孩子积极处事

每个孩子都希望和父母有良好沟通,父母也希望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交流。有的父母感觉不理解孩子,说出的话惹孩子不高兴,有的父母尤其是中高考学生的父母过得尤其“心难”,不敢多说一句。针对这种现象,不妨尝试以下思路:提高共情能力,再解决问题,达到积极沟通的效果。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表现在生活中,或许是看到身边的人遇到某件事时,你能体会到他的情绪情感,或被称赞为“善解人意”“说到心坎里”。基于共情技术的沟通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进而有力量探寻更有效的解决方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有些父母说:“没关系,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你要学会坚强…”这样的语言被称之为给予同情式语言,走进孩子心灵的程度不深,达不到理想的对应的帮助和支持。不妨先关照下孩子的情绪,然后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激发成长的力量。比如“遇到困难了,心里难受?觉得委屈?”“我们能一起做些什么工作以走出目前的困难呢?”等语言循序渐进,稳住内心世界,增加肯定的力量,吸收了失败带来的正面意义,助推人生发展。情绪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焦虑、紧张等情绪影响身体健康,降低工作效能,当它们来临时,可以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合理宣泄等调适方法来缓解,也可以通过认知改变的方式重塑思维结构,肯定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效能感,以更好的状态支持到孩子的发展。同时,通过培养感恩、专注等品质,提高生活满意度,感受幸福,享受快乐,用快乐的心情做好工作和生活,以积极情绪的力量服务他人与社会,诠释生命之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如何变化,家庭始终担负重要的责任。孩子们在学校里有老师的督促,但家庭的环境和助力同样至关重要。作为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正如习总书记的期望,“广大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刘利民.确立父母家庭教育的职业角色——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的重大意义[J].人民教育.2021(22)

[2]成秀霞.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