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汽车专业的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包含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等,这些基础课程直接决定着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效果。但学生之前没有机械方面的知识背景,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困难,对于后面学习汽车构造、发动机构造等课程造成较大的阻碍。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机械基础课包含的理论知识面较广,包含:工程图绘制、金属和非金属的材料特性、热处理工艺、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常用的传动方式等,其中涉及大量的国家标准、图表和公式。这些课程的理论性极强,面对纯粹的、庞大的理论表述,学生完全没有头绪,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讲课过程中很难将知识点联系到工程实例和实际应用当中,这使得知识点更加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
1.2 与专业知识点无联系
机械基础课一般由机械专业的专任教师来上,他们虽然在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上没问题,但由于不是汽车专业的专任教师,对汽车的构造、工作原理、相关的材料特性等不了解,在上课时很少能联系到与汽车相关的知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的发动机构造等课程中,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不熟悉,从而影响对整个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1.3 教学手段单一
我们了解一项事物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一开始就讲解理论知识,单纯的采用板书和PPT也难以准确的表达课本内容中的知识点,学生考死记硬背无法正真的理解这些知识,也就无法灵活运用。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只注重理论公式、定理和设计过程的推导及计算,实际案例过于陈旧,以《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为例,还在做减速器的设计方案,十几年不变,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还和以前一样,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2]。
2 课程改革内容
2.1 编撰合适的教材
大部分学校的汽车专业采用的教材与机械专业一样,这些教材适用于机械专业,对汽车专业来说,理论性太强,针对汽车方向的知识不够,实践内容太少。所以需要根据专业特点,编制适用于汽车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在编撰前一定要深入就业市场,了解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主要的工作岗位对知识体系的要求,以此为基础编撰属于汽车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
2.2 改革教学方式
现在理论教学基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的授课大多以PPT的方式为主,在PPT中容易堆砌大量的定义、公式、图片等知识点,信息量太大。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能加快讲解速度,大部分知识点都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拓展和深入,学生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难以消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充分采用网络资源,结合教学视频、动画、工程视频等素材进行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从案例出发,形成“工程案例-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归纳总结”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3]。
(2)通过网络平台搭建机械基础相关的精品课程、实践课程和其他在线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学习和补充相关的知识。
(3)以机械基础的工程实践为基础,开展变速器拆装、发动机构造等汽车专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4)走出教室走进汽车制造行业,让学生进入汽车生产车间,实地了解冲压、焊接、喷涂、总装整个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3 改革考核方式
现在的考试课程大多是期末一次考试确定学生的成绩,考核方式过于片面。除了理论考试以外,还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加大工程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结合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以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轴承内容为例,在学习轴承的分类和使用条件时,结合发动机拆装实验,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进行考核,通过将工程实践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让学生充分领会知识点,对知识点的映像更深刻[4]。
3 总结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的基本环节。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与专业课相关的工程实践项目、完善考核方式等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机械基础课程的时候,结合汽车的各类机构、零件或实车进行讲解和介绍,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紧跟企业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杜方鑫, 张红英, 吴震宇. 汽车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J]. 鄂州大学学报, 2019, 26(5):96-98.
[2]呼和. 参与式教学法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 (2):234.
[3]王新, 王晓政. 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教育观察, 2016 , 5(15):118-120.
[4]桂伟, 张红霞, 叶圆等,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说课设计—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J]. 教学设计, 2015, (2):20-22.
作者简介:
陆伟华 男,1986年4月出生,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职称,研究方向:结构设计,机电一体化
联系方式:广西桂林市七星区金鸡路2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电话:135177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