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跨文化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冯诗豪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而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在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外媒体故意抹黑中国形象,所以将真正的中国形象带到全球人面前正是跨文化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体现文化自信的一方面,而如何去做正是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方式,也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自信;跨文化传播;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中国形象
DOI:10.12721/ccn.2023.15824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绪论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国际舞台上是讨论的焦点。许多国家对中国今天的经济、军事实力认可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歪曲污蔑,“中国霸权”等他塑不实形象频出,所以中国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方面还需提高,其中在媒介和传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理论探讨中,这一部分被严重忽视了。在跨文化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应与日常的语言表达有共同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将针对跨文化传播下播音员主持人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并继续探讨主持人等传播者在对外传播途径中应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语言传播素养达到彰显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传播
(一)文化自信对跨文化传播的需求

全球化时代如今已经到来,不论其好坏,各国都已经或积极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在这场潮流中,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交融,互通有无。随着其进程不断地加快,全球化意味着世界的一体化与统一化,同时也不否认多元化与特色化,对比原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封闭,如今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往来变得越来越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统一步调,对于媒体来说,应该是拥有国际全球化视野,本土化运作,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全球化对国际舆论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跨文化传播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其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对外传播中下功夫。
(二)跨文化传播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对外传播有助于媒体更好地引导国际受众对我国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目前,我国通过对外传播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一些世界型的会议,世界经济论坛、G20峰会、APEC会议等 ,在文体影响方面,我国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武术京剧等国粹展示,都让其他国家刮目相看,我们还应继续通过加强对外传播,把我国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以此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我国在对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上,观点与角度上,还有一些不足,如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宣传”与“传播”之间不平衡,带有灌输的意味,而国际传播应当是双向的交流,在传播内容上,我们发表的“官方”观点远多于“民众”想法,这不仅使中国媒体丧失公信力,还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除此之外,王冠在《环球时报》刊登的署名文章《全世界不应只有西方一种声音》中,他认为除了要在国际舞台上用西方的话语讲述东方的故事,还要给中国外宣媒体更大的维度去报道中国和全球议题,尤其是西方受众最关注的涉华敏感话题。所以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还是应该完善对外传播,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所作出的努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所以我国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文化自信还需努力,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自信的语言表达——中国视角,国际表达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全球化传播发展背景,在双向的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国际受众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理解,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一个的出口,彰显文化自信的一面旗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也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
(一)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以上合峰会为例

在青岛上合峰会,主持人白岩松在峰会中深入浅出、意味深长的现场直播,既坚守了国家立场,也呈现出了国际性视野和全球性格局。他的语言表达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能够满足观众的欣赏标准和要求,从而提高了对外传播中主持人口语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在开篇中,白岩松以“上”、“合”为关键词来阐释青岛峰会的原则和主张,其中,白岩松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旗帜鲜明地表达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主张。白岩松通过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将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相互联系,在国际舞台上呈现了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并将我们中国的道家文化的精华传播向国际平台,让大家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实力
(二)文化自信与中国故事——以G20峰会为例
2016年, G20峰会在杭州开幕,这无疑又是一个展现中国实力的时机,在峰会期间的报道同样不仅是传播给国内的受众,也将跨越大洋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对于习近平主席的开幕辞,白岩松使用了“11”这个全球通用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多角度解读。
“11”这个数字在本次G20峰会中意义非凡。首先,这是第十一届G20峰会,其次,白岩松通过11这个数字,展开了很多联想。(1)“11”告诉我们一加一是大于二的,因为一和一的组合竟然构成了十一的数字,这透露出在当前世界经济较低迷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通力合作同舟共济,G20的团队不断扩大,这也在意味着,世界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在发展,这强调的是“合作”的力量。(2)“11”也是一支足球队的人数,“足球”是一项国际性运动,大家都较为熟悉,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传播,受众也不会产生困惑,遗失信息点。整个世界就像一支足球队,各国就是其中的队员们,经济、文化等发展离不开与彼此的合作,团队精神尤为重要,而二十国集团的成员们就像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作为领队不仅要有超前的预判能力、果敢的决策能力还要了解彼此的能力,打好配合。(3)“11”同时也代表着行动。在我国,说到“11”很多人都会想到“11路车”,也就是“腿儿”着来的,代表着脚踏实地的行动,行胜于言也是“11”这双富有中国寓意的腿的启示。(4)之后白岩松把11比作一双筷子,这又是一个具有中国韵味的解读,因此这是一届具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峰会。(5)在中国,11还有一个新的代表,那就是双11,电商的节日。而这个节日的起源也正好在浙江杭州,这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创新之路。(6)从图形上看,“11”的这两个“1”延长出去就是一条路,也就是创新发展之路,期待世界经济沿着这条创新之路走下去。
在白岩松的报道中,11代表着“腿儿”、“筷子”“电商”,这些其实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表达,讲述的是中国从古到今的特色意象代表与象征,白岩松在G20峰会中以饱满浓烈的情感为内在依托,以严谨缜密的逻辑为外在表达,以鲜明的国家立场和包容的国际视野为底色,传播出既有份量又有质量,既有独特视角又有浓烈情感温度的内容,传播效果极佳,体现出播音员主持人较高的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自信的语言素养。
三、跨文化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提高文化自信意识与表达
(一)强化全球人文素养
我们强调的备稿,分为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其中广义备稿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不断累积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传播者只有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稿件背后蕴含的情感,进而从语言表达方面予以呈现。播音教育家张颂教授说过:“有声语言艺术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人文素养是一种基于受众本位的理念;是对于人的尊重;也是对内容中蕴含的情怀、文化的一种延续。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的领域中,极有可能要接触陌生的文化背景,这时候就更要强调“多听,多看,多感受”了。只有提前了解别人的文化,才能避免一些尴尬的场景,如因为不知道陌生文化的特殊性而冒犯对方,因文化差异而表达不明确等等。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不是全知全能,但是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全球文化,尽量少制造尴尬场景,倘若出现也应该及时解决。
(二)加强国际传播意识
我们所说的国际传播意识,除了上文中所阐释的国家立场和国际视野,还应该提升国际传播过程中的话语策略,即用令国际受众喜闻乐见、明白晓畅的方式进行传播和表达。从传播的角度来审视此命题,作为传者的主持人应树立受众意识,聚焦国际传播命题,将国际受众的接受习惯、审美认知作为重要的考量维度。以此为基础,国际传播场域中的语言表达还应加入话语技巧的运用。其中,节奏的掌控和运用是一位优秀的跨文化传播主持人业务能力要素之一,也是提高主持人话语传播策略的重要路径。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要根据受众普遍信息接受习惯,以及信息内容的重要性等,综合判定信息最佳口语表达节奏,同时,围绕不同的信息内容,呈现出具有轻重缓急之分的表达节奏。不同类型的口语传播方式,如新闻播报、现场报道、访谈、演讲等在语言表达速度、节奏、 用声气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主持人根据内容和风格要求来进行准确 选择。此外,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节奏要契合传播媒介以及画面内容和整体节奏,保障主持人口语表达内容和画面信息相一致。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国际,中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力度不足、渠道单一,导致我国国家的真实形象声音微弱、影响甚小,国际受众被西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不怀好意的个别媒体影响对中国看法,如何打破这“他塑”的形象,还只有靠我国的传媒人加强跨文化传播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他们认识真正的中国。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我们还应继续加强自身的口语传播素养,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体现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邹艳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战线,2019(02):48-49.
2.王一帆.口语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对中央广播电视台台长专访普京的分析[J].声屏世界,2018(10):19-21.

3.傅裕.口语传播视域下国家形象的传播研究——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为例[J].东南传播,2018(11):59-60.
4.何继昌.广播电视口语传播特点——以“性格色彩分析”为例[J].智库时代,2019(01):189-190.
5.李亚铭,王群.口语传播学:一个亟待建构的新学科[J].编辑之友,2014(07):65-69.
6.观察者,激辩美国学者的央视记者王冠:全世界不应只有西方一种声音[EB/OL].[2015-12-23]. https://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23_345634.shtml

7.环球网,王毅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中国不接受讹诈,更不惧怕施压[EB/OL].[2018-09-2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89844174385130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