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者服务的优势

蒋浩芸

长江大学法学院,湖北省荆州市,434020

摘要: 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的优势作用,通过社会工作鼓励和带动志愿者、志愿者家庭和爱心单位在“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下开展院舍养老志愿服务,加强养老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规范,推动院舍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逐步开发区域志愿服务的“自我造血”功能,为探索和促进我国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及研究价值。
关键词: 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优势发挥;可持续性发展
DOI:10.12721/ccn.2023.15703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养老志愿服务是全民志愿服务的一部分,既是实践志愿服务“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精神,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敬老”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养老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养老服务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各方面因素参与进来的社会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目前关于养老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青年志愿团队和“低龄助高龄”方面,较少针对养老志愿服务开展社工介入。

一、院舍养老志愿服务

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9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任务。其中,规划多次提及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养老志愿服务,主要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到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公益服务活动。其中,养老服务机构既包括养老机构,也包括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志愿服务项目宜包括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健康指导、教育培训、清洁服务、法律咨询等[1]。养老机构是整合各方养老服务资源,开展“共助、互助、自助”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实现平台。院舍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家庭因素、机构制度等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比较容易出现与社会脱离的现象。通过社会工作链接志愿者、志愿者家庭和爱心组织联合为老年人服务进行力量和资源补充,一方面能够帮助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积极进行社会融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志愿文化广泛的社会倡导及养老志愿服务代际的存续和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优势发挥

(一)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现状。

老年人由于其在生理、心理、社会上等各方面功能的衰退而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之一。我国于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起,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相继开始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在特困供养制度、养老模式选择、养老问题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养老是老年人普遍最关心的问题,大多数的老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选择居家养老,而随着社会的发达,老年人群体的异军突起,以及家庭照顾的不足使得很多老人不得不选择养老机构作为他们养老终老的去处。近几年来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开展以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为重点,整合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方便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日间照料等服务。孙泽宇认为从老年人的需来看,在生活起居、心理宽慰和身体保健上的等方面,志愿养老服务的人才缺口尚大(孙泽宇,2007)[2]。养老机构接受的老人既包括空巢(独居)、残疾、困难的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而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除了老年人本身以外,他们的亲人、朋友、单位组织、志愿者等也会成为老年社会工作对象。因此,社会工作一直承担着为老年人谋福利的历史使命和统筹协调为老服务力量的重要社会作用。

(二)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优势资源。

1、社会工作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工作对象相同。院舍养老服务工作主要服务重点优抚对象、失独老人、劳动模范或“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无子女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空余床位面向有需要的重度失能老人开放。“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合力开展为老服务,发挥协同作用。

2、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便于开展一体化服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从老年人入院、护理、生活照料、精神陪伴、安宁疗护、人文关怀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提供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一条龙”式健康养老服务。

3、社会工作统筹协调院舍内外丰富的志愿资源。随着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社会爱心资源也更多地向为老服务倾斜,并且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有医疗收入和养老收入的两大经济来源支撑,为医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大大小小的爱心组织和爱心个人如雨后春笋般集聚于各地的养老服务机构,产生集聚效应并吸纳和涵盖各类型生产生活服务,有利于公益力量与社会资源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4、志愿服务发展与社会工作研究相辅相成。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理念和服务标准规范,可以为志愿服务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志愿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灵活性也可以增强为老服务效果,同时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优势体现。

1、专业服务者。社会工作者通过科学合理地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运用个案、小组、社区、项目等专业方法帮助老年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老年人与自身、家庭、机构和社会的关系,帮助老年人逐步适应老龄化。

2、关系协调者。养老服务人员既是专业照护的提供者,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协同的助人者或者潜在助人者。而老年服务对象作为老年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有机会实现受助者和助人者身份的互换。社会工作者追求“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目标,作为养老服务各个主体之间关系协调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资源链接者。通过盘活社会公益资源,联动养老服务志愿服务,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构建养老服务“自助、互助、共助”网络,采用多形式、多层次、全面高效介入养老服务体系,才能与老年人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相适应,才能推动养老福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4、项目管理者、合作者。社会工作者既可以作为养老服务项目的直接管理者,也可以作为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形成“机构管理、多元参与、共同推行”的为老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工作者、养老服务志愿者和养老服务机构照顾者的专业价值实现和双向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成果和社会效应。

5、政策倡导者。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广泛开展和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断检验服务和及时反馈建议。社会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关爱政策的传递者,作为老年服务对象的利益维护者和发言人,在政策倡导和社会影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优势效能

(一)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张静,张丽霞认为,在养老护理专职人员短缺、养老成本高昂的状况下,志愿者作为一支强大的助老服务生力军,具有专业性及公益性,政府、社区应充分运用其资源(张静,张丽霞,2009)[3]。社会也可加强对养老志愿服务的宣传,弘扬养老志愿文化,改善目前院内老人及其家属对养老志愿活动的消极刻板印象,激发服务双方对养老志愿服务的活动热情,进而为养老志愿者营造更好的服务氛围(师小英等,2022)[4]。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完善机构的资源分配方式,鼓励支持养老服务人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将尊重一线养老服务人员放在首位,极大地提升了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地位和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价值感。着重将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专业化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提升机构及社区老人晚年生活质量,让老年人获得健康、快乐和尊严。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养老志愿者活动中的运用也丰富了社区及公益组织的助老实践经验,对开发和促进社会助老养老服务市场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二)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

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从平台、激励和网络三个方面全方位构建社会工作介入养老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

1、以养老志愿服项目平台为媒介,可以作为连接低龄与高龄老年人间、老年人与青中年志愿者间、老年人与志愿者家庭、老年人与志愿服务组织间的纽带。有助于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价值需求和社会需求,将不同年龄群体的服务优势与家庭力量、社会组织相结合,社会工作介入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凸显。

2、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回馈激励机制。Andrew提出对于从事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义工们,政府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物质奖励如车旅费补贴、医疗就诊优惠等优惠性政(Andrew,1996)[5]。社区党委要积极链接和整合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共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的多样化形式,以弥补当前单一的物质兑换形式在调动居民积极性方面的局限性,使资金、物资、场地等有形资源和服务、便民机会等无形资源成为激活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新动力(肖慧,2020)[6]。

3、完善和推广各地“时间银行”社会互助网络。《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认为,时间银行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在第三次分配背景下,时间银行将对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以及国家公益资产管理发挥探索性作用[7]。  

(三)开展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成效评估。

社会工作服务相较于单纯的公益服务在影响人的生命价值层面更具挑战性,并且都能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自我评估,由服务对象、资助方、合作方等利益相关方的他方评估,邀请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或政府相关业务主管单位对与服务成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院舍社会工作联合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也有利于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既满足老年服务对象的个性需求,也实现服务对象与机构之间的共性需求,从整体上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养老服务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引领作用。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补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各地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强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纷纷出台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标准》、《志愿者管理规范标准》等政策性文件及服务标准,给予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以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各级民政部门明确要求养老机构要持续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增设社会工作岗位,有力的推动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全面覆盖和专业手法的纵深运用。

(二)加强“社会工作+社会资源+志愿服务”双向多元互动。

在《加强“五社联动”实践志愿服务——第二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社区志愿服务展示的思考》中阐述了志愿者与社工的集中联动方式,王劲颖并对其进行反思,他认为要推动“五社联动”不仅要加强社区和社区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服务的双向联动,还要加强社工和社区志愿者与社区的联动,促进五社间双向多元互动氛围(王劲颖,2012)[8]。其中“社会工作、社会资源、志愿服务”三者联动普遍适用于居家、社区和机构服务。

(三)以实现“全社会、全人群、全覆盖”为目标。

国际关于养老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包括国际、国家、社会、市场、区域、社区、家庭和不同年龄群体加入志愿服务计划或项目来开展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和构建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学者不断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努力尝试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的志愿服务之路。我们需要特别是将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的作为开发利用志愿服务资源的重要助力,充分采用灵活多元的方式方法激发养老志愿服务的市场活力,切实关注志愿服务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挖我国养老志愿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四)加强政策导向及政府多部门的联动协作。

“百善孝为先”。养老志愿服务传递文明,社会工作服务让爱接力,孝老爱亲需要党、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当前针对养老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建议学者可从其他各个方面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养老志愿者进行调查研究,并加强政府政策性的引导及多部门的联动协作,实现多学科交叉、跨部门融合,以促进养老志愿服务团队的扩充和稳定,推动养老志愿服务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养老志愿服务.[DB/OL].北京日报客户端.2022.

[2] 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98-101.

[3]张静,张丽霞.将志愿服务机制引入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9(1):47-50.

[4]师小英,蒲海旭,周志明,孙一文,张银华.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困境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2(3)574:.

[5]肖慧 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28个社区的调查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7):103—104.

[6]北京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2021.

[7]王劲颖.加强五社联动,实践志愿服务[J].社会福利,2012(1):32-33.

作者简介:

蒋浩芸(1989-),女,汉,湖南岳阳人,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硕士在读,单位:长江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