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厘清与融合

林石兰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 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从历史产生的起源便已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工作日趋专业化、职业化;而志愿服务日趋基层化、大众化,二者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会有较为频繁的常态化合作和工作内容的互叠,大众乃至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认知度还不高,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之间仍有许多需要厘清并且可以融合的地方。在概念界定、组织特性、运行理念方面需要有清晰的界定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职责分明,保证高质合需的服务输出;而在职能优势、服务理念与融合灵活性方面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更好的融合,推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向好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厘清;融合
DOI:10.12722/ccn.2022.15709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对于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要“支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常态化,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发挥专业性优势,广聚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协同服务是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质量的重要推手。但过于强调二者的融合又导致了二者边界模糊,权责不清,这也是导致大众乃至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厘清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边界对推进社会工作认同,促进志愿服务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界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

(一)社会工作

王思斌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指导下,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性职业活动。

在此基础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可大致将社会工作的特征归纳为:利他性、科学性、助人性、服务性、专业性。

(二)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最早作为一种社会服务形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来源于英文“Volunteer service”的中译。Wilson(2000)将志愿服务定义为:“一种不计报酬的帮助他人、团体、组织的利他活动。时间是自由分配并且无偿的。”志愿服务是指民众处于自由意志而非给予个人义务或者法律责任,秉持以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术、时间等服务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及增进社会公益为己任所进行的各项辅导性服务。

基于以上对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可将志愿服务的特征归纳为: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利他性、时间安排业余灵活性。

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边界模糊带来的问题分析

(一)在社会层面,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

我国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呈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社会认知度仍然较低,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公众的社会参与度仍不够。由于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长期协同合作与运转,许多人会无法辨别二者的区别,甚至认为社会工作就是做义工或志愿服务。而由于社会工作作为国内新兴的职业和应运而生的专业,发展时间较短,不够成熟,官方媒体的宣传大多是对志愿服务的宣传,而对社会工作的报道和宣传却多为地方媒体和机构自运营媒体,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普遍不高。

(二)在教育层面,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往往与无偿性、自愿性、公益性等特征相关,因而在谈到社会工作的就业选择问题上,家长或学生都认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并不好,因而高考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数量极其有限,而社会工作专业也成了被调剂的冷门专业,每年从社会工作专业转出的学生占比都较大。

(三)在政府层面,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度不足。

基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体系化,其专业、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于志愿服务的自愿参与型社会活动会更高,也是由于社会工作与志愿者的边界模糊,社会工作作为需要自运营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会有组织运营的成本和资金资助需求,而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则通常能弥补社会工作组织这一方面的需要。因而,为了减少社会工作组织运营成本,二者往往会协同工作。志愿服务以民间组织为主,模糊了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边界也影响了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三、概念属性交互分析: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边界厘清

(一)概念界定的厘清

在概念界定中有提到,基于多学者对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可将志愿服务的特征归纳为: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利他性。将社会工作的特征归纳为:利他性、助人性、服务性、专业性。

(二)组织特性的厘清

志愿者和社会工作组织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需要在组织中登记、接受培训、考核和监督。志愿服务的主体主要为大学生、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而社会工作的主体主要由一线社工和社会行政人员构成,这也决定了二者组织的差异性。

社会工作组织具有系统且严格的组织运营章程。自20世纪初国外社会工作理念及其制度形态引入我国以来,社会工作组织运行出现过政府和民间两种模式并存的状态。志愿服务组织相对灵活自由。志愿者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划分为:公共服务机构组织;非政府部门组织;以及志愿行为(非正式的志愿服务)等。二者的组织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社工组织相对而言更为系统而完善。

(三)运行理念的厘清

社会工作运作过程也是社会工作职业在发挥服务效能的过程,厘清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运行理念是厘清二者职能与相互区别的重要内容。

社会工作需严格遵循专业的伦理规范,且对工作者的专业价值有较高要求。例如“助人自助”。就类似行业守则一样成为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而志愿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奉献的自愿精神与美好品质。社会工作者中的利他性对这一点精神的传承也有很好的体现,但多了一层专业规范。

四、优势互补: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有机融合

(一)职能优势的融合

近年来,内地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完整的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和管理规范,低水平重复运转;缺乏高层次,专业性的志愿者。

而社会工作的准入门槛相对志愿服务而言更高,其群众参与度与影响范围也不及志愿服务。二者在此职能优势上进行融合,一方面社会工作新平台的拓展促进了专业化志愿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的广泛社会基础支持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增强社会工作的社会参与力量,夯实社会工作的社会基础。

(二)服务理念的融合

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服务理念上既相互区别又一脉相承。

区别主要体现在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撑,往往有时会因服务的不专业导致无意识的不平等,成为怜悯性质的服务提供者。在权利维护、社会资源网络有效整合、和平等服务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指导。

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起源睦邻运动便是志愿服务的一种社会服务形式,二者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功能相似,社工是经历了从个人奉献的志愿参与到国家政策安排下的职业从事,从个人爱好为导向到要求具备专门教育素质,经过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理念和知识的专业人才的过程,志愿服务是社工发挥作用过程中能整合的重要资源,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方法,管理机制为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提供指导。

五、我国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厘清与融合的对策

(一)理念规范与实务技能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与角色,做好专业培训是志愿者理解社工职责与角色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理念规范和实务技能方面,为促进“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联动发展,需要社会工作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组织的技术团队编写相关的培训教材,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强度,集中培训需要普遍掌握的基础性技能,对具有各项目、各服务领域特性的理念规范及实务技能进行分散培训,培训后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的定期考核进而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

(二)行政管理服务资源整合

在前面职能优势互补中提到志愿服务相较于社工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志愿服务的兴起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人事和观念上的条件和基础;志愿服务的机构平台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契机,目前志愿服务团体很多挂靠在共青团、妇联、民政部门、高校等机构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可“借力”于这些现有的资源,实现嵌入式发展。志愿服务的广泛社会基础的资源整合以及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的整合,对促进行政管理又具有互助式的作用,志愿者成为社工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志愿者是社工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宣传推广

大众对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做好宣传推广与形象塑造工作。基于此,可以在建立独立的官方网站平台基础上设立独立的社会工作页面与独立的志愿者培训网络信息页面,在志愿培训的平台基础上设立活动项目介绍、活动风采展,宣传栏、评比公式、近期活动动态、感言等栏目,通过平台运营与自媒体公众号、投稿官方宣传媒体等方式增强宣传力度。此网络平台的设置便于来访者分清志愿者与社会工作的相关事务与工作范围。

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涉及对成果风采的宣传与展示,要求志愿工作与社会工作都要做好考核和评估工作。基于志愿服务自愿无偿的特性,还要特别重视志愿者对服务机构及承担任务的理解和评价,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促进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131号(教育类283号)提案答复的函.教体艺提案〔2020〕276号.[S] 教育部2020.11.03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王沁媛. 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机制的行动研究——朝阳区M街道老年电脑班案例[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 陈德权.社会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 肖金明,龙晓杰. 志愿服务立法基本概念分析——侧重于志愿服务、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概念界定[J]. 浙江学刊,2011(4):136-143.

[5] 徐建军,刘曼格. 社会工作:智慧社会中的组织运行模式选择[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2):66-71.

[6] 纪文晓.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差异互动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0):18-20.

[7]蔡秀萍.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开发之路[J].中国 人才,2008(2)

[8]甘炳光.回归信念:社会工作信念的实践[M].香港:香港城市 大学出版社,2010.

[9]王亚煦,张晓冰.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的研究现状综述[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