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娱乐产业和商业日益兴旺发达,城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益成为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噪声投诉的比例居高不下,噪声扰民的民事纠纷屡见不鲜,甚至于酿成刑事案件。
一、定义
“人们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可以说是噪声最直白的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和交通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人们生活环境的声音。”由此可见只要某声音是人为活动产生,并对周围生活环境造成干扰,都认为是社会生活噪声。因此社会生活噪声包含的范围特别广泛,如商业经营活动使用的空调、切割机、气泵等设备产生的噪声,营业性文化娱乐场音响所产生的噪声,高音广播的喇叭所发出的噪声,进行室内装修时电锯、气泵产生的噪声,小区内一些宠物狗的叫声等。
判断一个声音是不是噪声不能只从物理学角度(响度、音频等)判断,还要考虑人的主观因素,例如小孩子在家中不合时宜的时间段弹钢琴对邻居可能就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噪音;广场舞播放的歌曲对于处在锻炼中的人来说是音乐,但是对于处在工作学习或者休息中的人来说就是噪声了。[1]
二、特点
生活噪声污染不同与其他物质污染,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与人的生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受到人的主观意愿的影响,与人的主观评价关系密切,它没有污染物存在、能量不存在积累,同时,瞬时性强、传播距离不远,在时间上也是有限的,振动源停止噪声即消失等,可以说人的主观意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污染的有无及程度轻重。
概括地说,噪声污染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 1.噪声污染是物理污染,它影响面积大,持续时间不定,影响程度因人而异,具有广发性、突发性、偶发性和多发性;2.噪声污染没有污染物,其本质是能量的形式转换,它与一般的声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公害,关于声音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取决于人们当时的生理和心理因素。[2]
三、危害
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关于噪声对健康影响的全面报告《噪声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这是近年来对噪声污染研究最为全面的一份报告。指出噪声污染不仅让人心烦,睡眠差,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进而减少人的寿命。噪声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的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手。
噪声污染影响睡眠,导致神经紧张,使人难以入睡。睡眠是人恢复体力、削除疲劳、维持健康的重要方式,而人的耳朵不能像眼睛那样可以闭起来,即使在睡梦中,也会承受来自噪声的刺激,研究发现,突然间的60分贝的噪声,就足以使70%的人从梦中惊醒,持续的49至59分贝的噪声,会使人的沉睡的时间大大缩短,或者做梦增多。
噪声污染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引起头痛、脑涨、耳鸣、视力减退、眼花、失眠、全身无力,导致神经官能症;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导致肠胃病和溃疡病;会引起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导致心肌梗塞、冠心病发病率增加。
研究调查表明,社会生活噪声对不同的人群影响是不同的:因儿童与婴幼儿的听力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听力器官较为娇嫩,无法承受高强度噪音的刺激,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危害最大;对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在日常行为方面受到的影响较大;对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影响高于在行为方面的影响;对女性的危害远高于对男性的危害;对脑力劳动者影响高于体力劳动者。
四、产生原因
1.商业经营活动使用的鼓风机、电焊、气泵、切割机、冷却塔等设备产生的噪声。许多临街楼房,一层是门面,二层及以上是小区住户,一层门面经营可谓五花八门:铝合金加工门窗、小饭店、美容理发店、音像制品店,要么是音乐声整日不绝于耳,要么是电焊、切割机、鼓风机、空调等设施发出的声音让住户寝食难安;还有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那些低音炮及五音不全者所发出的声音。
2.街道上的噪声污染。车子开过的声音,有时还伴随着鸣喇叭声,有些小青年故意把摩托的消音器拆除的炸街声;商家的促销、庆典活动高音喇叭声更是让人抓狂;不分时间段的广场舞。
3.室内的装修噪声。有的小区住宅楼高达30多层,住房装修都持续几年都不能完全入住,特别是高层,砸墙声、切割声、电钻声、气泵工作声传得更远。
4.邻里噪声。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家庭场所活动不分时间段、不控制音量;无所顾忌的拖拉桌椅和小孩的蹦跳;更有甚者,还有的在楼房内滑旱冰和拍皮球等等。
五、对策与建议
1.严把审批
以娱乐场所管理为例来说明。
为了加强娱乐场所管理而制定的法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娱乐场所不得设在下列地点:(一)居民楼、博物馆、图书馆和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内;(二)居民住宅区和学校、医院、机关周围;(三)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四)建筑物地下一层以下;(五)与危险化学品仓库毗连的区域。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用列举法对娱乐场所的选址作出严格规定,并特别指出其边界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
同时,第十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娱乐场所应当举行听证。有关听证的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执行。”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可能造成油烟、恶臭、噪声或其他污染,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环保审批前,可举行听证会,征求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3]听证会上各方代表反映出来的各种意见,将给行政部门的审批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
最后,“申请人取得娱乐经营许可证和有关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的批准文件后,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2.强化监管
强化监管,就是要把监管做实,而不能搞成形式主义。首先要明确监管部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来进行。对娱乐场所来说,下发娱乐经营许可证和消防、卫生、环境保护批准文件的机关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其次,各部门要明确自己的执法权限,必要是时可以联合执法。监管内容非常繁杂,包括但不限于限定娱乐场所释放噪声的时间;禁止在商业活动时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取其它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市区内应科学使用低音炮;居民在娱乐、装修房屋时应当限制娱乐、作业时间,减轻或避免对邻居、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日常生活请中勿拖拉桌椅、大力关门、在室内跳绳、滑旱冰等。在某些场所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等是加强管理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3. 完善法律法规
(包括房屋建设、技术控制声源和噪声传播、装修、家中日常活动)
房屋建设标准。探索修改现有的《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并严格执行,如提高住宅楼层间厚度,必须达到20CM以上,或者交付时层间必须设置隔音材料等等。
噪声源、传播途径。居民区铝合金门窗加工店、汽车摩托维修店等迁移出去;开业庆典、红白事,禁止使用高音喇叭、燃放爆竹;对娱乐和商业场所限制营业时间,对产生噪声源的音响及空调等设施设备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安装;对娱乐和商业场所装修时规定必须采用“隔声”或“吸声”材料,减小噪声的向室外传播。
装修。鉴于许多装修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仅注意工期和经济效益,无限制地进行装修作业,应制定出装修噪声管理细则,明确规定不准装修的节假日和时间段,规定室内装修必须关闭门窗等等。
家中日常活动。这方面的噪声种类繁多且难以界定,所以规定较为欠缺。如小孩子的蹦跳和跑动、跳绳和滑旱冰,用力开关门窗、拖拉桌椅和家具、使用健身器材和乐器、观看电视和多媒体等等发出的噪音。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体重约30公斤的小孩子在室内蹦跳,瞬时噪音可能高达60分贝,这就会给楼下住户造成噪音困扰,更不要说跳绳了,至于滑旱冰、拖拉桌椅和家具,那种刺耳的声音绝对会让人抓狂。
应探索制定楼层间噪音标准《规定》,尽可能使其具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如规定直接冲击性噪音标准为日间不超过55分贝,夜间不超过48分贝;对于1分钟内持续噪音的标准为日间42分贝,夜间38分贝;若每周有3次噪音超过上述标准,则属于违法。并专门制定关于社会生活噪声的处罚《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所产生生活噪声所造成的影响情节轻重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等。
4.科学规划
在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大前提下,试着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特别是商业区和住宅区,虽其边界难以完全划分清楚,但要尽可能地把能产生生活噪声的商业活动特别是KTV等娱乐场所与住宅区保持一定的噪声安全距离。无论是商业区,还是住宅区,都要尽可能设计低矮常绿灌木和高大常绿乔本相互搭配立体式绿化降噪带。
5.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博、央视新闻移动网等新媒体平台刊发社会生活噪声图文及短视频宣传信息,同时,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媒介,辅之以悬挂横幅、印刷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将社会生活噪声危害广而告之,引导公民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检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还耳根一个清静,还身体一个健康,共同营造一个清静温馨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关辉,李琦.试论生活噪声污染防治[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20(4):70-72
[2]毛建西. 居住声环境的研究与应用[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