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体育延时课落地与创新发展研究

韩姝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课后体育延时课的开展,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梳理我国课后体育延时课的发展历程,面临困境等现状,提出如下对策:提高课后体育延时课质量,引入专业人才,与周边高校达成合作,建立家、校、社三点联动体系,共同保障延时课顺利开展。
关键词: 双减;课后体育延时课;创新
DOI:10.12721/ccn.2022.15715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为减轻青少年负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国家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文件,要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2021年7月颁布《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工作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阅读等活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保障学生每日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我国课后延时课的发展历程及结合国内学校课后体育延时课现状,探析小学课后体育延时课落地与创新方法。

1我国课后延时服务起源与发展历程

1.1起源与初创阶段

我国课后服务的产生可以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就业人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出现了家长下班晚,学生放学早,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开始设立“晚托班”,承担起照看这部分学生的任务与责任。随着学校“晚托班”不断发展及学校师资与数量的限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嗅到了商机,随之市场经济的介入,这些“晚托班”逐渐转变成收费的“补习班”。

1.2发展阶段

2004年国家颁布《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该意见明令禁止学校乱收费乱支出的现象发生;2009年颁布《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的指导意见》强调不允许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补课;随后,2014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又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 2014 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这无疑对课后服务产生了很大影响。

1.3繁荣阶段

2017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为规范我国课后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身体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保障。

2小学课后体育延时课的现实困境

“双减”是为扭转我国青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压力、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和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的一剂“强针剂”,“双减”政策对于学校而言,有利于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促进体育回归教育,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校体育快速发展;对于家庭而言,减轻学生学业与课外负担等同于减轻家庭开支,与精神负担,提高家长对学校,对教育的认可程度;家校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是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热爱的项目之一。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指学校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积极引进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个人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后与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2.1课程内容单一制约学生全面发展

《意见》中说明学校要积极开展科技、文艺活动、体育锻炼、心理游戏、劳动及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后延时课以篮球、排球、田径等体育中考项目为主,缺少游泳、花样跳绳、羽毛球等受到学生喜爱的课程。一是,学校体育设施不足,没有足球场、篮球架这些基本体育设备的学校数不胜数,并且,配有游泳管、羽毛球馆的学校少之又少,导致这些课程因为场地限制,器材缺少等原因,很少开展。二是,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体育教师重心偏往进行体育中考的学生和体育中考项目,且学生对于开展的体育延时课的项目兴趣不高。

2.2师资力量薄弱限制课后延时服务进步

随着《意见》的发布,全国各地迅速开始执行,根据地方特色为学生减负减压,提高课后体育延时课质量,却忽略体育教师当前供不应求的现状,2018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仅仅6万余人,体育教师行业存在巨大缺口,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2.3运动安全问题制约学生参与

有运动就有损伤、有风险。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中,身体与身体之间难免进行碰撞,易引发运动损伤,这不仅会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会给教师、学校等相关人员带来不良的影响。由于许多运动项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部分学校不敢进行这些项目的开展。

3小学课后体育延时课落地与创新措施

3.1实施高质量课堂服务,丰富课后体育延时课

提升其课堂质量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课外体育延时课纳入体育课程的规划中,对课外体育延时课进行质量评估,其二是避免无运动量、无比赛、无战术的“三无”课堂,积极融入其它学科知识内容,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与文化课一体化。其三,在保障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型体育项目,例如花样跳绳、滑冰等,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多元化人才。

3.2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积极引入专业人才

为学生减负,首要的是为教师减负。学校可与周边高校进行合作,高校为其提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学校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即解决了学校师资紧张问题,也为高校学生提供锻炼积累经验的平台。

3.3实现多元化、多方化、数字化联动

课后体育延时课的有序有效开展单靠学校、教师或者社会任何一方来实施是不可能顺利开展的,而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一势必会出现“1+1+1>3”的效果,所以多元化主体的支持,是课后体育延时课顺利落地并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当前部分学校运动设施、师资力量及运动安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阻碍课后体育延时课发展,通过家校社三和一举措,即可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学校与周边社区和校外培训组织进行合作,实现体育设施体育设备共享,其二,家校社联合基础下积极开展运动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对于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对于学生可提高其识别、预防和避免运动风险的能力,即可降低家长安全顾虑,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颁布,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切实保障学生课后体育延时课的有效发展,这对青少年儿童健康全面成长有着重大意义。课后体育延时课,是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重要机遇,不仅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为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彦龙,常凤.“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究:1-12[2021-12-27].

[2] 于川,杨丽乐.“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风险分析及其化解[J/OL].当代教育论坛:1-12[2021-12-27].

[3] 王诗尧.美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类型研究[J].科幻画报,2021(07):169+280.

[4] 赵莹.开展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7):73.

[5]贾利帅,刘童.北欧四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特征及启示[J].基础教育,2021,18(04):103-112.

[6]杨富裕. 成都市小学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21.

[7]王勇. 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8]龚俊红.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2):3-5.

[9]魏克静.课后延时服务背景下体育特色运动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1):37-38.

[10]屈璐.我国基础教育课后服务政策嬗变及展望[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4):14-19.

[11]龚俊红.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