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特殊教育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途径

朱林斌

安徽省全椒县特殊教育学校,239500

摘要: 为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重拾成长的信心,获得幸福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地优化、改进、创新和调整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将学生们喜爱的活动纳入到他们的视野中,为他们的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奠定基础。本文基于此,对特殊教育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途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 特殊教育;培智学校;大课间
DOI:10.12721/ccn.2023.15703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对于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更渴望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的辅助下,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填补了学生在运动领域中存在的许多空缺,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域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进行了提升。以此为基础,教师应该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现状作为参照,落实优化大课间活动的指导策略、延伸开展形式、改进活动方式。力图将学生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课间活动项目纳入学生认知视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能,使学生在积极参加课间活动中获得成功经验,形成“阳光”的心态,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认知能力,追求全面的发展。

一、通过媒介引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为了实现对宽松、欢悦、鲜活的大课间活动生态的营造,教师可在开展选定内容与形式时,适时引入一些对应的网络资源、媒介素材等作为铺垫。让学生在观摩视频、模仿图画中进行尝试、体验、感知,以逐步获得对基本技能、浓厚兴趣的培养。而且,对一些受到场地、环境、条件、器材等限制的大课间项目,教师则可通过对媒介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初步了解其运动要领、基本要求、活动特色等,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实现对学生认知需要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媒介资源的应用,彻底弥补了传统大课间模式、方法、策略领域的弊端与不足,不仅增强了大课间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而且更利于预设活动目标的达成,大课间活动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例如,在开展“队形排列”展演大课间活动中,为了确保特殊学生精准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并熟悉队形变换的正确方法,教师可在活动中及时引入关于“队列队形”训练、展演等视频,组织学生在对比分析、观察借鉴中开展学习,以逐步掌握其动作要领,提升大课间活动效能,开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比如,我校为智力障碍的孩子安排了手语舞蹈《国家》《最好的未来》、徒手操《大梦想家》和啦啦操相穿插,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12个词语的手语收尾。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运动的活力与舞蹈的柔美为一体,展现出特殊孩子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大爱包围中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听障学生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健康第一”“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让听障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与阳光为伴、于操场起舞,进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可以调节听障学生的学习节奏、缓解学习疲劳、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可以提高听障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触觉和模仿、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此外,媒介资源、素材、案例等的引入,必然会促使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向着更为丰富、多样的领域而迈进,源自学生身体缺憾、心理自卑等层面的诸多缺憾自然会得到充分弥补,更利于对学生运动潜能的开掘与激发。

二、明确大课间活动定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受到源自身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以致特教学校的很多学生,还未具备基本的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这使其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必须将定位倾向切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领域。并通过教师的帮扶、协助作用发挥,提升大课间活动的精准度与科学化。而且,在大课间活动的实施导向上,则必须以“以人为本”理念为统领,切实突破传统思想观念与活动模式的束缚,将大课间活动置于更为宽泛的领域。此外,教师在落实大课间活动内容、形式构建上,应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在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基础上,设定大课间活动目标、优化大课间活动方法、实施大课间活动评价,以切实提高大课间活动效率。而且,对活动方法的选择、活动策略的实施上,更应多关注学生接受程度、认知现状,且不断变革教师的思想认识与固有观念,并适当渗透有关的健康教育身心调适项目,帮助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获得基本能力、基本意识的锻炼。而在健康教育与体育项目相融合的育人定位驱使下,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必然更加充分、深入、科学、高效,学生的自我意识、综合素养必然也会得到充分发展,更利于其身心健康需要的满足。面对精细化、精准度的大课间活动引领,学生身体、心理等层面的诸多缺憾必然会得到有效弥补,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效能自会得到切实提升。

三、借助跳绳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跳绳项目是大课间活动领域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且在内容、目标、定位上更为切近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心特性。而对很多刚开始接触跳绳指导的学生来说,虽然其运动技能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若离开了基本功的夯实与针对性方法指导,势必难以确保其跳绳技能的提升,对大课间活动作用的发挥势必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切实强化对基础性跳绳方法、技术的指导并通过对多种教学策略的融合,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进行尝试、模仿、实践,以获得对跳绳技巧的初步感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与反应力。同时,还可针对一些辅助性跳绳动作的渗透,让学生在观摩视频中了解其分解动作,掌握其运动技巧,并借助对音乐伴奏的渗透,进一步提高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浓郁的体验氛围内获得跳绳兴趣的激发与调动,以避免其倦怠心理的形成。例如,视障学生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重要意义。跳绳及练功操这两项运动简单易行,不受场地限制,利于全面开展,且危险性较小,对于视障学生而言非常安全可靠。花样跳绳花样繁多,能够锻炼视障学生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提高思维力和想象力,还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少体脂、增加骨量,对塑造视障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有很大的帮助。推拿练功操可以通过对肌肉、骨骼、皮肤的锻炼,很好地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使视障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感知更为敏锐。将花样跳绳和练功操融入视障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可以极大地增加视障学生的运动量,提升其心肺功能,对强健视障学生的体魄、改善身体协调性、减弱盲态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大课间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持续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努力将那些具有吸引力、更具有感染力、更具生命力的大课间活动,深层次地投射到学生的认知领域中,激发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挖掘他们的身心潜力。让学生们在感受快乐、收获成功、享受幸福的过程中,进行认知的蜕变。

参考文献

[1]邓均华.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运动精品,2020(12)

[2]郑学娟.关于滁州市特殊教育中专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实践的意义[J].休闲,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