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深度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应深研教材教法,将数学的本质指导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指明努力的方向,特别是教会学生独立研究。深度教学对学生而言,主要教师帮助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形成要充分参与。关于这个深度,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施教,学生不用题海战术。我们要分析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量身定教,以教材中的数学内容为指导,设置合理的阶梯型的目标,让学生有充分的获得感。
2 教学质量的提升的策略措施
2.1 良好的情景引入,提升学习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的渴望与探索,都是我们高中一线数学老师要做的,良好的情景引入,展开故事性的情节,扣人心弦的视频,都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的动力,通过知识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强烈意愿,有想尽快揭晓谜底的行动措施,因此,对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当然,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有强大的综合知识储备。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为例,首先我们播放一则新闻,介绍的是中国天宫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报道,天宫一号的绕地飞行,它的运行轨迹就是一个椭圆,然后我们通过图文再举生活中的椭圆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既感叹祖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穿插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感觉到椭圆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展示椭圆的生成动画,让同学们明白椭圆上的动点满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这节课的引入让同学们感到兴奋,能够迅速地融入后面的学习之中,进一步挖掘其标准方程。好的引入开头,就成功了一半,对整节课后教学质量就有很大的提升。
2.2 借力问题设置,提升教学布局
问题是行动的指南,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设置合理的问题,每几个问题都环环相扣,相得益彰,能承上启下,能进一步探索挖掘,渐近式的设问,达到螺旋式的上升,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得到新知的认识与掌握,所以,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通过以往储备的知识,在问题的指引下,层层提高,奠定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基础。以"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为例,因为前面已经学习过了椭圆的概念及标准方程,我们可以先问双曲线的产生过程与椭圆有什么不同?它们方程的来龙去脉有没有相同之处?然后再问他们的图象范围有什么差异?方程的特征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唯独双曲线有渐近线?最后又问离心率范围有什么异同之处?通过类比,通过层层设问,举一反三,让学生对概念及方程的理解更加深刻,逐步地建立了解析几何的体系,问题的导向,能够给学生指明研究的方向和探索的途径,既巩固了前面已学内容,又理解了新知,所以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
2.3 参与数学学习,体验获得感
高中学生学习的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许多公理,定理,推论,都是前辈先贤数学家通过无数次试验得出来的,是属于经典数学的范畴,我们在汲取这些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遵循以往数学家探索道路,他们独特的视角,精彩的论证方法,巧妙的推理过程,也让高中学生借鉴和学习,古人的智慧,无数代人的理论成果,我们在享受的时候,也要回过头参与试验,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发言权,要亲自动手,要主动探索,学习并改进他们的技巧,在体验中不断创新,通过自身的感受,创建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加数学体验,更能在学习数学中提升质量效果,与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因此,作为教学的导演,我们只是指出要点,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动脑筋,展开思维,收获体验。
以概率概念的教学为例,我们通过掷硬币试验,在同一条件下,反复抛掷硬币,再统计正面向上的次数。这个试验,就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试验,让学生在做试验中思考,为什么要硬币质地均匀,为什么条件一致,他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等可能事件的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而且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发现出现正面的次数与出现反面的次数基本相等,各占总次数的二分之一,随着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次数与总的实验次数的比值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终于,学生们通过参与试验,才知纸上得来终决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学生,亲身体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构建,都是大有裨益的。亲身体验的而得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最不容易遗忘,这种获得感也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2.4从根本出发,挖掘数学本质
强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本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措施。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应深刻地把握数学本质,从根本出发,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本质,并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变。以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的教学为例,我们先讲了前面八个公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对于后面这个口诀,不少初学者没有理解这个公式的本质。实际上公式中的变量可以表示一个角,也可是一个组合式,数学中代替的思想一定要有。无论角度多大,我们都要把角度整体看成锐角,这才是本质所在!然后在看成锐角的前提下,再计算整体在第几象限。奇变偶不变的本质是二分之兀的奇偶倍数,而不是角度前面的系数,变指的三角函数名正弦与余弦之间的切换,理清了它的本质,才能清楚公式的内涵与外延,才会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往往我们从表象就开始下结论,没有深研,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会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建立方向上做到行稳致远。
2.5 爱护学生,尊重质疑
通过我们在教学上得出的认知,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质疑。同时通过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探寻疑问,就有很强的教学导向性。当然,本着怀疑求知动力作用,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更能积极思索与老师互动。学生努力通过本人的探索与研究,可能推翻原先自己不完美的想法;通过教师的讲解,通过一系列的试错行为,反而对知识的把握更加精准。学生参与学习,本质是思维的升华,学生要敢于用自己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炼,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更容易在数学上学有所成。
当然,现在社会对学校要求较高,教师仍要努力致力于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都要让学生当主演。通过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通过师生在教学上的相长,通过积极参与思考,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教师作好正确的导向,让学生有充分学习体验感,让学生保持永远思考和上进的决心,保持学习数学的源源动力,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的试错更正,特别勤于探究,精于计算,在数学教师的帮助下,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水平,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爱云.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0.
[2] 范雄庚.深度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价值取向[J].数学教学通讯,2019(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