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媒介无处不在,媒介信息无孔不入。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信息洪流中,独善其身,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如何取舍、分析和辨别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新课标”),中专门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其核心内容是培育高中生的媒介素养。经过深入挖掘,完全可以使媒介素养的培育在新闻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同样暗含着媒介素养的培育诉求。在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新闻作品”单元中的单元导语部分明确提出了培育高中生的媒介素养的要求。可见,新闻作为媒介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培育媒介素养的良好条件。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
我国学者曾凡斌认为:媒介素养是指在面临纷繁杂乱的各种新闻信息时,人们所做出的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和如何将这种能力运用到自身的生活环境中,为自己所用,是一种包含媒介信息选择、媒介信息理解、对媒介信息进行质疑或批判的综合性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中,经过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不难发现,媒介素养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培育高中生:了解各类媒介的传播过程及特点。学会获取媒介信息,进行表达与交流;能辨识、分析媒介信息,辨识媒介立场;能正确利用媒介,为自身、社会服务。简言之,就是培育高中生面对纷繁杂乱的媒介信息时的“获取、辨别、分析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三、媒介素养在高中语文新闻作品中的培育途径
“新课标”倡导“大单元、大情景、大任务”的教学,用任务来统领,以情景为载体,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六篇文章中,有四篇新闻作品,为新闻作品的深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师可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整合新闻单元,将媒介素养融入新闻作品的教学,使新闻作品的教学更情景化。通过新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深入探究媒介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集结各种媒介类型,提高学生新闻获取能力
学生媒介信息获取能力的培育,对于媒介类型的了解必不可少。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包括三篇人物通讯和一篇新闻评论。分别发表在《科技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表格(表一)中两种媒介类型的特点。课后使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总结其他类型的媒介特点。
表一 不同的媒介信息特点
(二)汇聚各类新闻热点,培养学生信息辨析能力
学生信息的辨析能力,教师可以例句历来较为典型的新闻案例,例如:2011年的日本海啸引发核泄漏,中国居民疯抢食盐事件。曾一度造成中国居民食盐恐慌;疫情期间,有媒体称“白岩松今晚专访钟南山”,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近日,网络流露出的“知名主持人涂磊性侵”,实为子虚乌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上述虚假信息与教材中的经典新闻篇目进行对比,从两类新闻的获取方式、信息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可以以表格的方式进行。
(三)聚焦经典新闻案例,涵养学生信息分析能力
对于媒介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网络暴力的新闻事件,与课本中经典新闻篇目进行对比,主要从两类新闻的信息来源、作者特点、信息特点、传播目的等方面,利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教学。
可让学生课后思考: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从国家立法层面、网络平台监管层面、公民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方面进行回答。从而使学生体会媒介不是法外之地,媒介信息不能随意发表。
(四)运用各类媒介平台,培育学生信息发布能力
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最终是为了使媒介可以“为我所用”,利用媒介发布信息,服务社会。学生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校内校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所要发布的媒介信息内容可以是学校的音乐会、运动会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大型活动,例如:音乐会,大型展览等。也可以对于城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进行采访。写作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列出各类新闻体裁的相关特点,为学生体裁的选择做好基础性工作。例如:音乐会、运动会可以考虑消息这一体裁,人物专访要考虑人物通讯这一新闻类型,对于社会热点,新闻评论则更加适合。
信息的内容写作完成后,学生要考虑媒介平台类型的选择,要引导学生要将媒介信息的内容、体裁,各种类型的媒介平台特点等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来完成媒介信息的发表。根据自己的媒介信息内容进行媒介平台类型的选择,进行媒介信息发布。
对于学生信息发布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定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比,采用师生、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注册属于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开展“优秀媒介信息展”等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发表信息。使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断得到涵养、巩固和提高。
四、结语
新闻作为媒介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培育媒介素养的良好载体,但我国媒介素养起步晚,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育体系。新闻的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媒介素养理念的融入可以为当下新闻作品的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改变新闻作品教学的现状的同时,又很好的培育了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是一条可行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方增泉.健全未成年网络素养教育体系[N].中国青年报,2020-6-1(3).
[2]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
[3]黄文继.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途径 [J]. 课外语文,2021,20(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