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

张文光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气象局,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 对于农业社会活动,气象可以为其运行给予建议,提供更多的预报信息,对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很大,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干扰,尤其是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的干扰较大。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气象为导向研究了农业防灾减灾的相关服务。
关键词: 气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对策
DOI:10.12721/ccn.2021.15707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不利的气象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即气象灾害。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比较多,发生的次数也比较多,经济损失十分严峻。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我国1998-2018年的20年间,农作物平均每年遭受的自然灾害面积高达5.5亿亩左右,损失大于三成的面积为2.2亿亩左右,损害的粮食高达51亿吨以上。为此,有必要对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进行制定,以此来避免或者降低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进而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持续高产、高效。

1西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基本情况概述

世界上每年发生许多自然灾害,而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中国主要位于“气候脆弱地区”。 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多,破坏面积极大,破坏程度也是相当高,特别是在20世纪之后,天气和气候变幻莫测,例如大雨、干旱、冰雹,高温、暴风雨,不仅增加了频率,而且增加了强度,这些自然灾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生产,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承受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弱。依据相关研究发现,全国每年受各种气象灾害干扰的农田面积达3400万公顷。 尤其是对西北地区农田面积的影响很大,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外,西北地区不但属于高海拔,高山区,山区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而且还伴有高温高湿,降水量大的特点。最近几年,西北地区气象灾害发生次数较多,对当地农业生产水平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对策

2.1增强农业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2.1.1改进气象信息预警能力

一般情况下,多样性和多发性是我国气象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一种气象灾害常与次生灾害同时发生,造成多种灾害,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对预警能力必须要进行提升,提前制定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一方面,要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运用,提升灾害预测的精准度,同时要做到及时发布;另一方面,要对气象信息分布渠道进行不断优化,将预警信息覆盖面积进行扩大,使越来越多地区的群众尽早防灾,减少灾害损失。在实践中,气象预警广播应当使用规范化语言,言简意赅,对术语和专业名词要尽量少用;气象部门应当对有关的监测标准进行完善,做好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改进监测水平,开展有目的性的监测,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报告水平;对气象信息传播机制进行完善,对现代通信工具进行有效运用,使得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以提升,实现信息的综合传递。

2.1.2对风险防范能力建设进行加强

对农业生产而言,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其具有无法预料的严重影响,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等,这些常见的气象灾害会对农作物造成减产的严重影响,甚至会使农作物绝收,因此有必要对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建设进行加强,进而降低因为气象灾害而导致的损失。还要对气象知识的宣传活动进行有效开展,提升公众对其的认识,加强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思想的根源上加以注重;对气象服务机构进行建立健全,对气象信息进行及时传递,使公众提前接收到气象信息,并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就做好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加强建设,改进农业基础设施防御风险的能力,尽量降低因气象灾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2.2应急性对策

2.2.1防御技术

在应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过程中,关键的防御手段就是对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进行暂时改变,例如干旱的防治方式就是滴灌的方式、防治霜冻的方式就是熏烟的方式等。

2.2.2栽培技术

在农业气象灾害即将发生的时候,或者发生时,从农业栽培技术的角度出发,来制定防御灾害的措施,这样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效应。例如,利用返浆水在适时早播时对春旱进行防御,利用早秋耕的方式在旱作区,蓄水保墒对翌年干旱进行防御等。

2.3长效性对策

2.3.1明确防御气象灾害的生产方式

在对各类农业生产对象忍耐气象灾害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的前提下,来明确相关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优化农业、牧业,以及林业等各种产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例如在农业产业上,可以实行设施温室蔬菜栽培,在牧业产业上,可以实行设施温室养畜养禽,在林业产业上可以实行设施经济林栽培等等,总是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3.2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改善

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例如,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加强,洼地台田化,坡地梯田化,对水利进行兴修,在防旱方面打井,对防护林进行营造,以此对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调整,对农田土壤条件进行改进,尽最大努力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实现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

2.3.3对作物品种抗逆性进行加强研究

对各个方面新品种进行加强研究,如林、农,牧业等,采用各样的方式如选育、选优,以及杂交等,对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进行培育,使新品种生育期适宜,增强新品种防御干旱、倒伏的能力,增强林业新品种防御寒冷、霜冻的能力等,这样能够对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农业生产损失进行有效降低。

2.4事后对策

2.4.1事后技术性对策

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后,可以对技术对策进行及时采用,尽可能恢复农业灾情,尽可能的使受灾的农作物恢复生长,尽最大努力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尽可能的保证,即事后技术性对策。比如,在冰雹或者冻害气象灾害发生以后,尚未受到影响的农作物上需浇水和补充肥料,促使农作物迅速恢复生长,尽可能恢复生命力,确保农业的质量和产量,并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经济损失。

2.4.2事后经济性对策

即使农民尽了最大的努力来预防自然灾害,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后,许多农民的经济状况仍然会被农业自然灾害所干扰,经济损失扩大,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经济对策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制定的。农业气象灾害出现后,各级政府或有关单位应当动员和组织人员及时重建家园,及时提供救济金,对保险赔偿进行及时办理,对农业生产者转用其他项目进行安置,或者采取临时性劳务等项目,弥补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提升农民种植能力及其农业生产信心。

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由于西北地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峻,气象灾害的数量持续增加。气象灾害一旦发生,会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一定干扰,因此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解决和处理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便对气象灾害进行高效预防。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多彩的成长环境,我们应珍惜及爱护我们的地球,同时保护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志国.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12).

[2]赵德法.安徽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2).

[3]王燕,黄国勤,赵其国,等.广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5,(3):92-96.

[4]李祎君,王春乙,赵蓓,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S1):263-271.

[5]邓艳学,白林敏.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探讨[J/OL].现代农业科技,2019(04):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