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探讨

梁知方

湖南城市学院,413000

摘要: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机会,但现在很多高校存在课程结构不完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等方面的缺陷,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为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 “互联网+”;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互联网+”带来了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它给人们工作领域带来了革新,也给人们生活领域带来了便携。这一背景环境势必要求有更多的创新人才渗入社会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虽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有不足之处,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路径。

1“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有助于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教育工作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媒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锻炼行为能够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身的劳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并且传媒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加深对知识的认知,进行知识的再创造。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结合“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满足“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1.2增强学生行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发展

“互联网+”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衡量标准也逐渐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考量指标就是创新意识。传媒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创新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国传媒院校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然而现实状况是目前我国的传媒学生虽然擅长互联网相关技术,但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差,受网络虚拟世界影响,容易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就业。因此,传媒院校学生要想在社会职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还必须通过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从创新、创业、实践等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传媒学生行业竞争整体实力的有效路径。

2“互联网+”背景下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2.1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

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设立创新创业问答平台,例如运用学习软件,教师通过上传创新创业的资料、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学生通过学习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及时解答,收集创业成功者的经验,供学生进行参考,为大学生了解创业方法和创业条件予以支持和帮助。多注意学生的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理念,尽早制定防范的措施。当前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但对社会涉足甚少,学校也可组织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沙龙等集体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发展指明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就业以及创业。很多大学鼓励学生在新媒体软件上进行上课、面试、招聘等,愈发凸显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教师也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知识理论的吸收以及创新意识思维的形成。

2.2加强组织机制创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制

构建传媒院校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完善教师的考核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创新创业的内容,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建立学校与地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推行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3实践平台的融合

传媒院校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把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平台打通,借助已经投入使用的各专业实训基地和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与专业实训项目相结合,并在专业群、跨学院、乃至跨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建设系统化的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社团、工作室、创业空间等模式开展实践互动,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在这些地方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大师工作室模式,非常适合在校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因为一般大师工作室都是基于某一个专业特别优秀的教师成立的,具备强烈的专业性,同时这种工作室的运行又是按照实际企业模式来运营的,工作室成员面向全校所有学生进行招聘,也就导致其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相互交叉,彼此帮带,根据大家的自身特点组成不同的项目团队,承接不同的项目任务,需要学生不断地创新思维,和学生、企业、教师之间不断进行沟通,主动解决问题,使创新创业本身变成了专业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为了更好地提升传媒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强化传媒院校“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观念,加强传媒院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的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彬瑛,倪锋.“互联网+”时代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研究[J].职教论坛,2018(2):30-34.

[2]周玲.“互联网+”视域下传媒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8):47-4.

[3]沈小红.“互联网+”时代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