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城镇“小火亡人”事故屡屡发生:2019年3月3日,遵义市正安县烧烤店亡7人火灾,场所为“三合一”场所; 2020年3月8日,黔东南州天柱县竹林镇一沿街店铺发生火灾,死亡9人;2020年5月16日,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文化路国兰小吃店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40平方米,造成5人死亡; 2020年5月17日,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一村民自建房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23平方米,造成4人死亡。 据统计,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发生在中小城镇的“小火亡人”事故就多达25起,占亡人火灾事故总数的63.4%。2023年以来,燃气爆炸、电焊起火、电动自行车自燃等火灾席卷而至,部分火灾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教训深刻、发人深省。
二、中小城镇火灾事故的基本特点
(一)与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性。以西藏阿里地区为例,地区共7个重点建制镇,而地区75%的火灾事故都发生在人口相对较多、经济发展快的狮泉河镇、普兰镇和改则镇。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在经济的快速上升期,也是火灾的高发期。
(二)事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从火灾事故发生的时间看,在冬春季节发生的事故偏多,约占火灾事故总数的63%,而“小火亡人”事故大多发生在夜间。
(三)“多合一”场所事故较多。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居民小区仍然存在“三合一”、“多合一”场所,此类场所虽然历经多次整治,但始终未能完全消除。此类场所用火用电多、消防通道狭窄,消防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大。
(四)“生活用火不慎和电气线路引发”是主因。在火灾原因查找时发现,由生活用火不慎引起和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占比分别为38%和34%,达到总数的72%。
三、中小城镇火灾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一)消防安全常识普及不够。当前,由于城市功能规划、地理环境变迁等因素,我国的经济重心从老城区逐步向城市周边延伸,而小农经济由农村逐步向乡(镇)和城区汇集,从而形成新的城区,但这些区域由于发展较晚,消防设施、消防力量建设未能及时跟进,造成消防监管的盲区,火灾隐患大量累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消防安全事故随行而至。部分商户、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漠视火灾风险和违法行为,“轻安全、重利益”的情况一时难以改观。冬春季节,居民、商户使用大功率电器取暖,未与周边可燃物保持足够的防火距离;有的居民吸烟不注意安全,烟头随意丢弃;个别人员贪恋财务,火灾发生后未及时逃生,导致悲剧发生。
(二)主体责任未有效落实。在部分城乡结合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安全管理未能及时跟进,部分地段甚至存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情况,成为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的盲区。对于很多消防安全隐患,老板和员工都很清楚,也都知道该怎么整改,更知道这些隐患长期存在很可能会诱发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大家都选择视而不见。 部分消防安全隐患,大家都认为引发火灾事故的概率极低,或者不相信火灾事故会发生在自己的单位,宁愿麻痹自己、欺骗自己,未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及时查改隐患,最终出现“老板赚钱、政府买单、群众受难、执法部门担责”的现象。
(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滞后。在中小城镇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方针还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公共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前,全国各地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速度普遍跟不上城市的扩张速度,除重点建制镇外,45%以上的乡镇还未建设市政消防设施。全国大部分的乡镇还未建设乡镇消防力量,部分地区虽然有人员,但装备配备不足、日常训练不足,不能满足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实际需求。
(四)隐患整治后极易反弹。近年来,全国消防针对多个领域开展了力度空前、措施得力、成果显著的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整改了一大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火灾隐患,消除了很多盲区、死角。但限于消防、公安等主管部门人员的不足,不能对所有单位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待专项整治行动结束后,部分隐患又逐步反弹。
(五)火灾事故教训吸取不到位。当前,随着抖音、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快速普及,公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任何事故都可能随着互联网的聚焦、发酵、放大,甚至产生更大的危机。一个地区长期发生亡人火灾事故,对政府的形象和职能部门的公信力极大损害。个别地区虽经常发生“小火亡人”事故,但吸取教训不到位、风险研判不足、整治态度不坚决、治理效果不明显,火灾防治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四、应对措施及策略
(一)加强分析研判,精准防控风险。由党委政府牵头,认真分析研判辖区火灾特点和地域性火灾风险, 切实找准本地火灾防控的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新业态消防安全风险,结合正在开展的消防安全破窗除网、危化企业专项检查督导等工作, 一并提出纳入综合治理,全面推动落实政府、行业、单位以及基层街道乡镇、公安派出所消防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火灾防控责任链条、管理办法、制度标准和治理机制。
(二)整合社会资源,夯实防控基础。目前很多乡镇、街道未设立消防监督机构,要以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为牵引,增强城乡社区的消防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消防管理,通过完善法规政策保障、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壮大多元力量、强化硬件支撑、健全管理机制,实现消防工作基层化、社区化、社会化。 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乡、区域性消防规划,结合辖区实际,落实建设和维护资金,保证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消防规划同步。 在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同时,积极发展以政府消防队、企事业单位消防队、农村志愿消防队为补充的具有的消防力量体系。配齐配全消防装备器材,对专职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有条件的,可派国家队人员参与管理,并将乡镇消防力量统一纳入调度体系。
(三)注重提前预防、强化标本兼治。实现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跟进型的转变,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积极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全力保障消防安全。 在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的同时,不断完善专项整治工作,着力加强消防法制、机制、科技建设,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科技、文化、舆论等手段,全面提升公共消防安全治理水平。 遵循消防工作基本属性,坚持狠抓现实斗争与推动长远发展有机结合,善于从治标中总结提炼治本之策,既有效应对火灾多发易发的现实威胁,又全面统筹消防战略环境面临的长期压力,实现火灾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平衡。
(四)强化宣传培训,提升安全意识。要结合本地区火灾事故特点和教训,制作针对性的消防宣传节目、公益广告、宣传资料和视频作品,通过各类途径广为传播,用活生生的惨痛火灾教训,加强案例警示和宣传提示,真正触动受众;深入普及消防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众的消防法制意识;加强火灾报警常识宣传,一旦发生火灾,起火单位和现场人员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19”电话报警; 指导街道乡镇、公安派出所、居(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建房、沿街门店、“多合一”场所深入开展消防宣传工作,普及安全用火用电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向沿街门店发出消防安全告知书,提示火灾风险和消防管理要求,做到风险自知、安全自查、隐患自改。
(五)快速联勤联动,做好救援准备。发动基层网格组织和物业管理单位、治安联防队、保安巡逻队、微型消防站等力量,结合自身值班工作安排,加大防火巡查尤其是夜间巡查力度,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快速响应,实现灭早灭小灭初期; 强化区域联勤联动,坚持“科学施救,救人第一”理念,快速侦查确定被困人员位置,果断采取战术措施,第一时间抢救被困人员。在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宣传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应对舆情,防止因舆情发酵而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