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

徐健琴

江西新干金川小学,331300

摘要: 数学教学的推进是在一个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的发现、探索与解决中实现的。同时,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保持一定的趣味性,因而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入游戏化教学。基于此,本文顺应儿童天性,探索实践了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1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游戏教学”是一种适合低年级儿童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游戏在控序、激趣、启思、造境、促评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坚持“学科化”内核、“适时性”开展、“共同体”评价,使“幼小衔接”更顺畅,使儿童的学习更加有趣、充满活力并富有挑战性,是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小学数学中游戏化教学的重要价值

卢梭认为,让儿童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幼小衔接本质上就是为了弥合教育阶段的分割与儿童身心发展连续性之间的矛盾,使教育教学更加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需求。而游戏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方式,其教育价值不可低估。

(一)、 游戏,让儿童“成为儿童”

“小学生姓‘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对小学阶段儿童的精辟而深刻的概括,也是建构小学学科教学方式时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跨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其心智发展刚刚起步,游戏于他们而言,不是成人的恩赐和奖赏,也不仅仅是促进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恰恰相反,游戏是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是他们的基本权利。通过大量长期的研究表明,游戏活动不但能促进儿童粗放和精细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儿童认知、语言、情绪和性格等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游戏中的儿童既是勇于探索的“冒险家”,又是充满创意的“剧作家”,还是淳朴真诚的“哲学家”……在游戏中,儿童学会遵守规则,感受胜败输赢,乐于分享合作。

(二)、游戏,让学习“复归节奏”

怀特海指出,人的智力的整体发展要经过 “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这就是著名的 “教育节奏”思想。“浪漫阶段”又被称为“奇异阶段”或“兴奋阶段”,是学习历程中的初始阶段,也是幼小衔接所处的关键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其认知方式为直接参与,需要充分去观察、接触、经历。如果此阶段的积累不充分,将严重影响以后的精确学习。然而,小学阶段的学习一般都是直接从“精确阶段”开启。以数学学科为例,在儿童入学的第一个月,即要求学会数字的读写,理解相应的意义,认识图形和方位,能从“数”与“量”的角度进行事物的简单比较,等等。研究表明,过度强调甚至全部聚焦在精确学习上,容易造成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厌倦,需要借助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儿童的学习复归“教育节奏”。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数学游戏将数学问题寓于游戏之中,让知识、趣味和娱乐三者和谐相融,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将“游戏”引入课堂,充分发挥游戏在控序、激趣、造境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可使学习更加有趣并富有挑战性,赋予儿童更加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期待。

(一)、控序-创生张弛有度的学习空间

理想的学习状态一定是张弛有度、涨落有致的。教一年级,老师们最头疼的莫过于课堂秩序。笔者曾连续两个月对一年级 16 个班级的课堂秩序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发现: 当一堂数学课进行到 20 分钟左右时,就有大约 90% 的儿童坐立不安。怎么办? 解决办法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安排课中小游戏。这种游戏不是无意义的随意活动,而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既让儿童身心放松,也活用所学知识。如“小手小手拍拍,左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右手握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双手放下来。”儿童边说边跟着做动作,在游戏和律动中轻松辨清“左右”。再如,在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在课中加入“凑几拍手操”。比如“凑五操”,老师呼“我拍 1,× !”,儿童回“我拍 4,× × × × !”既活动了小手,也巩固了数的组成。

赫伊津哈认为: “游戏带有世界上事物存在的最高特质———节律与和谐。”通过课中小游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得以有机转换和交替,课堂也显得节奏分明、涨落有致,儿童就能以饱满的状态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激趣-催生探究新知的内在动力

思维科学研究揭示了认知的五个关键要素: 新异性、挑战性、一致性、适应性与反馈性。要提高认知效果,刺激必须新颖。在新课导入、实践运用等教学关键环节设计游戏活动,可以达到激趣引疑、催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10 以内数的顺序”时,一般的做法是反复安排这样的填数练习: 1、2、( ) 、 4、( ) 、6……。如何摆脱重复训练的枯燥,赋予课堂以趣味? 笔者设计了如下游戏互动:

游戏名称: 超级侦探。

游戏道具:1—10 的扑克牌各一张。

游戏规则:

( 1) 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游戏。一人出牌,另一人猜牌。

( 2) 出牌人先把扑克牌按从 1 到 10 的顺序排好。

( 3) 猜牌人闭上眼睛,出牌人迅速从中拿走任意 2 张牌( 注意把剩下的 8 张牌位置靠紧,不要留下刚才 2 张牌的空隙) 。

( 4) 猜牌人观察剩下的牌,要能很快说出拿走的是哪两张。正确的可获得“小侦探”的称号。

( 5) 一局完成后,同桌两人交换角色,继

续玩。

游戏之后,在师生对话中引发儿童的思考。

师: 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 太好玩了,我做了两回“侦探”。

师: 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么快就完成任务了? 有秘诀吗?

生: 在我的头脑里,数字娃娃排着队,1、2、 3、4……9、10。我每次都按这样的顺序来找,很快就能找到。

……

这项游戏练习的是 1—10 的顺序。出牌的儿童首先要熟悉顺序,能按 1—10 把牌摆好; 猜牌的儿童要知道拿走的是哪两张牌,可以从 1 开始依次排查,也可以根据左右相邻的数字来想。跟常规的填数训练相比,这样的游戏寓学于乐,能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认识数的顺序。此外,任意两张扑克牌都能进行如“大鱼吃小鱼” “小小口算王”等比较大小和加减运算的游戏,课上课后、校内校外都能玩,简单易操作,深受儿童喜爱。

(三)、造境-唤醒基于体验的“情节记忆”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分类和储存信息时表现为两种形式,“情节”记忆或“语义”记忆。嵌入情境的信息称之为“情节”记忆,通常储存在与特定地点、环境或情节的关系之中。嵌入内容的信息称之为“语义”记忆,需要依靠反复训练或机械记忆而习得。儿童更多地表现为“情节”记忆,依赖极富个性色彩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而存在。在教学中,笔者着力创设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丰富儿童体验,唤醒

“情节记忆”。如“认识人民币”,笔者开发了情境游戏,将教室布置成小小超市,每个商品都标上价钱,儿童有的扮演商家,有的扮演买家,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钱进行购物。儿童走到每个摊位前,有模有样地询问价格,付钱、找钱,在购物游戏中认识人民币、换算人民币、计算人民币。再如认识立体图形,给儿童提供大量实物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太空沙等,并辅之以情境式任务,让儿童结合操作和思考,经过分析、类比,来探究图形特征。

结语:综上所述,教学游戏形式多样,趣味盎然,但不管哪种形式,其核心都不是娱乐本身,而是通过游戏帮助儿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精心设计游戏。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要在道具提供、规则制定等方面重视成员间的积极互赖,尽可能让每个儿童平等、有序参与,活动过程中或活动结束时要引导儿童对游戏共同体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发挥游戏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单燕红.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陶怀福.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81.

[3]张保云.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才智,2019(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