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优势
1、灵活性
体育是阳光、开放的身体运动课程,与心理拓展训练的灵活性要求不谋而合,不局限于某一特地的场所,没有限制性的工具器械辅助要求,遵循人类的自然发展规律,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压力释放和排解,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德智体”一体化教育。
2、普遍性
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是针对型的体育技能训练,很多学校的体育训练强度高,压力大,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意志力不够坚定,容易半途而废,放弃体育事业。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和斗志,能够让学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完成目标,而且心理拓展训练没有年龄与技能限制,任何学生与教师都能参与,在积极的体育开放空间加强全民心理素质锻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积极性
传统文化课程局限于教室内部,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压抑,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大脑思维开发。而心理拓展训练不仅仅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融合体育运动的竞争、合作优势,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刺激与挑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生活与学习都能更加主动、乐观向上,打破传播教育枯燥感。
4、激发潜能的极限性
体育运动是通过考验人体的体能来激发潜能和极限的重要方式,但是因为体育运动激烈,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在体育课程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能够很好地减轻体能训练的压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和勇气进行心理素质锻炼,让学生内心能够形成更加强大的意志力,勇敢地面对艰难挫折,激发潜能和极限迎接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耐力和意志力,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可开发潜能,提升自信心,保持坚定的毅力,勇敢挑战、创造不可能。
5、突破生理与心理的局限
体育训练可以挑战自我体能极限,能够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更加有精神、动力面对生活、学习。而心理拓展训练能够突破心理障碍,心理极限比生理极限更难突破,心理极限的挑战与突破能够让人从心底里收获喜悦与自信心,减少学生的自卑感,学会肯定自我,意志更加坚定,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进取。
二、高校体育课程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展策略
1、利用相关的拓展训练帮助学生超越困难
我国大学体育拓展训练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相关勇气,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体育教学中,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进行常规的体育拓展训练时,教师遇到最为常见的问题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堪忧,且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而这通常导致了学生自私自利,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而非解决,这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养成学生克服恐惧、困难的良好学习精神,教师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拓展训练,
例如,“空中断桥”。“空中断桥”是我国最近广泛采用的体育拓展,其自身亦包含了一定的心理拓展,可以起到身体+心理双向锻炼的效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戴好安全帽、配备专门的安全扣以及在下方添加颇具厚度的缓冲装置),学生需要站在约7-8米高的位置,根据设立的木板,依次跳过。这种体育拓展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以及相关的弹跳力,并且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克服困难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
2、利用相关的拓展训练强化学生团队协作,增加凝聚力
我国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很容易养成孤傲、自大、自私的性格,而大学相比于其他学习阶段最大的不同便是具备一定的“社会性质”,极其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学生如果未能及时改善相应的性格,很容易受到学生之间的排挤,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健康,阻碍其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可通过专门的拓展训练,综合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开展“信任背摔”体育拓展活动,教师可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或者较高的台阶处,背对着小组内的同学,其余同学则分开两队,通过拉手的形式组成缓冲。与此同时,站在高处的同学向后躺,其余同学负责接住。此活动相比于其他活动,可以最快速度养成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小组间的成员情感迅速升温,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感。
3、利用相关的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抗压能力
在进行相关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抗压能力,但是在对于学习压力以及其他压力中,则略显薄弱,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坚持感”不足。因此,在体育拓展中,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项目(可适当增加一定的难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抗压能力,使其充分意识到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导致问题积压,越来越糟糕。
例如,学校可以与专门的场地达成一定的合作关系,开展“攀岩”“骑马”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综合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摄录的方式,通过口头鼓励,激励学生勇敢的进行体育拓展项目的训练,养成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在第一批学生完成相关的拓展训练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对后续同学给予帮助,有效地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学生完成相关项目后,心理也将获得足够的成长,拥有乐观的心态以及极大的自尊心,同时亦可以养成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有助于我国大学生全面性、综合化的发展。
4、利用相关的拓展训练消除学生的惰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一定的惰性(拖延症),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起到了极为不利的作用。虽然我国吸取了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使其与我国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但是在学生学习中,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了常规的教学方式,未能及时调整课堂授课氛围,造成了教学“单一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很容易养成懒惰、拖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相关的体育拓展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关的拓展方式,改善学生的惰性、拖延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情景模式,在情景模式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启发,使其明白拖延症的危害,全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不断地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综合性的完善学生心理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为体育拓展项目,使二者合二为一,避免体育拓展训练出现“架空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体育拓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可以在挑战中不断的完善自我,同时养成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改善心理压力,培养其坚强、坚毅的品格,以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实现自我学习价值,为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成长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体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积极影响[J].山西青年,2018,(3):191.
[2]姬凯,马树伟.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分析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7):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