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中应“坚持和巩固了什么,完善和发展了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作出了充分回答,决策有了新的理论概括,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社会基层“枫桥经验”;完善新形势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机制。
1 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
1.1 凝聚治理共识
治理思想是个舶来品,而让广大的基层干部理解透“治理”的精髓内涵,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选择符合自身的治理方式,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础和前提。在推行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地方实际,以民为本,强调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结合,重视地方特色,建构符合地方农村社会特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合情治理方式最大程度凝聚民心、提升民生福祉、保障人民共同利益。
1.2 完善治理结构
建构比较完善和平衡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和形成以一个为中心,多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已成为实现有效治理农村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乡村治理中,需要同步加强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如企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群众互助,公益服务,村民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建设和培育。在其中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好党支部和党员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者、行动者、示范者、整合者角色,让每一类组织都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协同解决当地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1.3 优化治理方法
应实现自治优先、道德约束、法治保障。有了科学的理念、完善的治理主体以后,能否采用正确的治理手段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积极推行新乡贤治理、好人好事榜等,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借助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另外,还应该加大法治建设,依法调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
2 基层党建引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策略
新时代基层党建因其独特引领优势,指出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并且受现实诉求所推动,着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工作延伸的重要抓手。两者紧密结合、互动发展,较好的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必然趋势。
2.1 以基层党建为统领,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
基层社会主要有政党,政府与社会三方面力量,在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力量日益拥有大量公共资源,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时要发挥党建对基层治理的综合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党,政府与社区力量之间互动耦合,进一步健全社会公益化管理机制,切实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显得非常必要。第一,破除组织壁垒,强化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合作治理。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多元发展,各类复杂问题叠加在一起,社会治理的困难与复杂程度也愈来愈大,此时单一的政府职能部门也就不是单纯地通过自身能力去处理复杂棘手的社会治理问题,而唯有通过各种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加强各种权力部门间的合作治理才能化解社会管理问题。第二,通过平台的手段吸纳社会资源加入,整合社区管理资源。通过党建引导,动员各驻社区机构的管理人才,通过项目化手段进行党建服务,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量身定做针对性服务。第三,通过打造多元协作模式,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协作功能。通过建立互联网协同平台,带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有序介入社会治理,把辖区内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的高效融合。
2.2 加强基层党建人才队伍建设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可见人才对于国家事业的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城市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想党组织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除了通过传统的方式选拔人员外,还要加强对于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随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不断开展,治理的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先进分子,他们都是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的动力源泉。通过吸进这些类型的人才,往往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基层社会治理做好事,做实事,带动基层工作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党组织后备人员队伍的质量。二是注重党员教育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定期开展讲座培训、批评座谈、作风教育、各类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强化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定期地进行集中培训,对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学习,增强其专业工作能力,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保障党组织能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发展要求。
2.3 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基层党建创新
在新时期,要想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完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必须重视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与此相适应,社会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从“由管理走向治理”的转变。这就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多元参与的作用。治理并不等于管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和过程的互动以及结果的协调。乡村基层的社会治理亦不例外,所谓主体多元化即,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不是简单地借助政府的政治权威来制定和执行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为,它通过政府部门与农村社区的各种管理力量上下互动、协调合作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互动性的特征即,没有将基层社区管理作为仅由广大群众共同遵守的法律体系,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自主性以及不断演变的特性;这就要求了基层的社区管理,不但要兼顾到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方面,而且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等方面情况。追求进步与和谐,即基层社会治理始终追求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凡是有助于增进村民公共利益的,都应包括在治理活动中。基层社会治理凭借这些特有的属性和优势,在与基层党组织的互动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基层党建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3 结论
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能效,直接关乎到我国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顶层设计能否贯彻到位、社会安全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建设全面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中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使命,也决定着农村复兴目标的第二个世纪任务将如何得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实现。破除农村“泛政治化”趋势,以党的建设全面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依靠全面推动农村复兴和破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具体难题的重要经验,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立场。
参考文献:
[1]李正方.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应把握四个维度[J].创造,2022,30(12):42-45.
[2]吴楠楠.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的挑战、成效与对策[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2,24(05):16-21.
[3]郭荣军,陈明喜.党建引领“融进去”基层社会治理“活起来”[N].南昌日报,2022-10-25(002).
作者简介:
阿茸(1987-5)男,德钦县委党校 讲师,副校长;研究方向:党建、基层工作、干部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