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下的教育领域专注于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此背景衍生出核心素养一词。一直以来中国体育课堂始终坚持传统教育观念,主要为“说教式课程、考试性课程、简单技巧课、安全课程、军事课”这五大课程形式,以至于体育课经常被占用,重视度不高,出现重文轻体的情况。对于学校教育变革的这个状况,教育部运动卫生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校园运动变革要移风易俗、旋转干坤、众志成城。为推动我国体育专业核心素质的培育和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就必须实施改造。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运动能力
高中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素质的支持,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在这方面,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这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更大的教学负担,因此,老师们要按照体育课程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把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列为主要内容,把它当作教学的重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促进其稳健发展
目前,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大的几率接触这些电子设备,他们在课余的时候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和自主探究等,造成一些学生视力严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受限,厌学。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体育锻炼来减轻负面的影响,使学生参加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心智也得到锻炼,从而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更加坚强,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将终身体育的有关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整个成长中,为他们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注重课堂质量,重视体育运动的理论学习
要确保高中生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对高中生进行基础的高中理论培训,让学生明确运动的注意事项,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保证自身的健康,避免拉伤的情况出现。对此,体育教师要合理创新课程上的内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基础上,对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的评价系统做出全新的改变,使得学生在接触体育运动时就能够受到核心素质理论的影响,使其对于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体育精神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合理规划教学目标
在教师进行高中生的体育课程设置时,更多的是依据与已经规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课程内容,教学理念的设置,以此来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对此,对于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以学生现阶段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进行开展,设置与其相匹配的体育运动目标让学生根据适合的教学目标而进行后续的体育能力锻炼,以达成和弦素质培养中的教学理念。核心素质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具有异曲同工的特点,都是对于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进行预先的规定,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此类要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阶段较大的学习压力和紧迫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相对的抵触,在上课时会抑制自己的本性。但是对于体育课程来讲,更多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体育活力,从而完成体育运动的实践操作。对此,教师就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碎片化的知识灌输。
例如:增强高中生责任感,将班级规划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开展小组比拼的环节。在高中体育课程上应将课程的主要主体还给学生,提升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参与率,而不是单一的凭借老师的指导教学进行后续的实践,学生只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操作,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思考。改变其教学模式,增加小组教学小组活动的内容,比如:团队投篮,队形排列,跑步接力等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完成既定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要负责的内容,从而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活动。学生为了不影响小组的比拼成绩,所以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完成体育项目的实施。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完成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的同时,使其在体育课上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以此来达到小组胜利的目标。
(四)构建全新教学评价系统
当体育教学目标是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设置,那么对应的体育运动评价体系也应该按照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进行划分,以此来督促学生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达成。教学中的评价系统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起到整合数据,总结教学情况的作用。使得学生在评价系统中也可以看到自己本学期的表现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数据进行后续工作的规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比如:改革的教学评价内容可以加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的环节。让教师在最后的评价内容上搜集学生自身的意见,明确学生自己对于体育运动的感受,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培训;对于他人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他人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在评价内容中可以加入体育道德、体育技能的评价指标,融合核心素养内容,对其理念进一步落实。
三、结语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要淘汰传统单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学生才是体育教学模式中的重点和主体,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追求的是个性化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应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多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凡明.试论基于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交流,2020,27(22):306-307.
[2]江勇军.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9(11):44.
[3]王大柏.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高中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