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协调推进同课异构的策略研究

禹海涛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平村中心学校平村完小,云南临沧,675900

摘要: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指引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认识世界的领路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认知不够全面,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怎样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发展呢?同课异构是一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教研方式,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推进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3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教龄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而每位教师的思维路径不同,面对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法不同,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则是鼓励教师积极将自己的教学风格搬到交流平台上,与本校教师或是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扬长避短,吸取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1]。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是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整合。

二、同课异构“大天地”,协同推进深研究

(一)同课异构的做法和建议

基于对“双减”政策下同课异构的未来发展,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的开放性和“双减”背景下教学任务的操作性,对教师的精研教材、学情比对、教法选择、任务设计以及综合反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团中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作出他的个人贡献。”因此,课堂教学是否在实际中科学有效,绝非仅仅是依靠某个个体的力量。“同课异构”的协同共研,才是建构课堂的有效研究平台,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设计作用与价值的优良途径。以下列举笔者所在备课组在同课异构推进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统一思想,明确要素

集体备课要统一“同课”的目标、内容。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甚至具体到某一段、某一个概念,都需要组内成员明确课标要求、考查维度,进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然后,厘清知识脉络、阐述核心素养、价值导向等基本要素之后,再进行组内成员的个人初备。个人初备需建立在集体确定的大方向上作细致科学的研究,最后由教师展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

2.各抒己见,共商共建

教师在个人初备后,形成自己的“异构”,并采取“说课”和“模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展示,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两种方式的结合应用,一方面可以让设计者的思路被理解和接受,以便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教材和课堂,打破个人主义壁垒,实现融合共通。另一方面,通过“模拟课堂”的直观呈现,设计者可以生动地展示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参与者获悉每个环节的优劣,继而让“异构”的讨论和分析更加有针对性。在展示初备内容时,组内成员需要积极发表意见,交流协商,最终形成建立在集体智慧基础上的集体备课稿。当然,因为个体和学情差异,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可以保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价值。

3.共同听课,反思重构

在形成集体备课初稿后,备课组还将进行集体备课的二次追踪,其基本程序为“听课—评课—微备课—重构课”。基于集体备课后的二次研磨,即听课后的“微备课”,更加侧重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包括素材的选取是否符合预期,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问题的启发是否有效,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等[2]。通过备课,教师将理论与实际进行初步结合,进一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对“异构”的补充和提升,实现“同课—异构—统一”的目标。

(二)同课异构的认识和思考

1.同课异构中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脱离教材目标求异。从当下的“同课异构”来看,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会因为片面追求标新立异,不但在“异构”上大动干戈,甚至会出现变换“同课”的内容、主次、顺序等,从而让课堂教学失本。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许多教师理解为“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立的随意性显然是有悖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的。第二,脱离学情实际求异。部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为了所谓的“创新”课堂,片面地理解“异构”就是与众不同,脱离学生实际逐步扩展生活背景,忽略了教学本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3]。第三,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同课异构应该是先求同,再求异。“求同”需要教师精准研究课标要求,精准分析教材内容,精准把握教材目标。“求异”需要教师对学生实际清楚知晓,对自己能力清楚定位,对社会发展与教材相关的交融地带,需要创新有效的理念方法等。这一系列的要求都必须基于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科素养。

2.同课异构的思考和探索

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研方式。广大教师在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实施上还是处于“传统模式”,当然,传统模式也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审视传统教研方式和同课异构方式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课堂,关注师生共同研讨、共同生长过程中所折射的立德要求和育人理念;二是求同存异,鼓励教师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路径;三是实践增能,在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新时代下教师需要探索新的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实现“跨域”研究和深度教研。

三、结语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拓宽了教师的思维路径,促进教师增强了自我认知,使教师在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了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另外,同课异构还具有灵活性、持续性特点,这些特点充分贴合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因此,利用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能够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晶,谷晓伟,李滨.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2021,41(9):49-51.

[2]张旭.同课异构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探讨[J].学周刊,2021(24):155-156.

[3]朱克卿.基于“同课异构”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求学,2021(19):29-30.